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消息一经传出,国内外各界人士一片震动,蒋介石的生死更是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而对于我党来说,到底是杀蒋还是放蒋,也成为了未来是战是和的关键。
作为后来者,我们都很清楚,我党最终的选择是放蒋,那么我们这么做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呢?
从杀蒋到放蒋
事实上,无论是杀蒋还是放蒋,我党的抉择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做出了决定。
事变爆发的当日,张学良向党中央发出了“文寅电”,通报了捉蒋的情况,而在接近当天中午时,这一消息也传遍了党中央。
根据某人后来的回忆,当时中央的反应相当激烈,平日里话不多的朱老总竟然直接表示:“现在还有什么别的话好说,直接杀!”
和朱老总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志大有人在,他们都有战友亲人死在了蒋介石的手中,对蒋介石更是怀着恨。
周总理则表现的相对冷静:“这件事不能全由我们做主,主要还是看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态度。”
毛主席也接着表示:“这件事我们应该站在后面,让张杨打头阵。”
但是事实上,当时陕西的局面是张杨共的“三头同盟”,张杨两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张迟疑不定,但是偏向于不杀蒋,杨则是态度坚决的要杀蒋。
这个时候,我党的态度恰恰成了决定天平倒向的砝码。
而除了我党之外,莫斯科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因为莫斯科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党的决策。张杨倒向我党,很大程度上也是认为我们能够得到莫斯科的支援。
当天,毛主席向西安方面发出“文亥电”,再次向西安核实情况是否属实,并且强调,红军拟定让周恩来前往西安“共商大计”。
同时毛主席嘱咐张学良,务必务必务必,把蒋介石安排在自己的军营内,必要时刻杀蒋,绝对不能将蒋介石交给其他部队。
12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共12人参会,张闻天主持会议,会议中第一个发言的毛主席明确提出“审蒋”、“罢蒋”、“除蒋”的原则。
所谓的“审”即交由人民公审,“罢”即罢免蒋介石,“除”自不必说,如果交由人民公审,蒋介石的结局其实已然注定。
但是第二个发言的周总理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周认为中央必须防止日本将南京政府变成傀儡政权。
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蒋与宋氏为同盟,宋氏既代表美国在华之利益,然蒋与亲信被扣于西安。
南京方面主持军事大局者便为何应钦,何应钦为亲日派,若蒋死,则何应钦接班,那南京当局对日态度会如何变化,恐难猜测。
蒋不死,国府亲美派与亲日派势力尚且平衡,蒋一死,南京当局倒向日本概率则会大涨,杀蒋,恐未必是一件好事。
周恩来的意见是谈,利用蒋介石这枚筹码,稳定黄埔系、元老派、亲美派,推动他们赞同西安事变,团结抗日,以制衡已经因为西安事变做大的亲日派。
之后重点需要争取林森、宋子文、孔祥熙、孙科、冯玉祥等人,一定要孤立何应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朱德第三个发言,直言“杀了蒋再说”,张闻天则站在周总理一边,赞同承认南京正统地位,团结地方实力派,趁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因为多数人赞同杀蒋,所以初期我党与张学良接触时,我们的主张仍然是公审蒋介石,最后除掉蒋介石。
然而,就在14日,苏联《真理报》的一篇报道,却彻底的扭转了中央的主张……
局势扭转
因为莫斯科方面,竟然旗帜鲜明的谴责西安事变的发起者,即张杨二人。
莫斯科方面之所以要这么做,并不难猜,斯大林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对革命的理解,更多考虑的是苏联的存续问题。
因此对中国、苏联和中共有着完全不同的诉求。苏联希望中国能够帮助苏联抵挡日本,而陕北的红军,显然不是苏联眼中合适的“抵抗者”。
他们认为,只有国府“才有抵抗日本的实力”,况且斯大林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和周总理、张闻天等人相同,蒋介石若是死了,国府即刻就会倒向日本。
此时情况危急,根本由不得和延安商量,苏方就是用一种简单、明确、且粗暴的方式,通过公开手段向我党传达了“指令”。
当然,之后共产国际和我党还是就该问题进行了交流,埃德加斯诺在自己的《红色中国杂记》中介绍了一件事。
宋庆龄曾经将斯大林的电报转给毛主席,电报宣称如果中共不利用自身影响力迫使西安释放蒋介石,那么莫斯科会在全球谴责中共。
毛主席在收到这份电报时勃然大怒,把电报撕了个粉碎,但是斯大林却坚持认为张学良是坏人,不赞同西安事变。
斯大林当然有这么认为的理由,中东路事件后,斯大林一直对张学良不满,尤其是他将东北拱手让给了日本之后。
而在接到莫斯科指令后,彼时尚未完全摆脱共产国际的我党,也只能选择配合……
至于后来张学良到底为什么要跟随蒋介石一起回南京,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张学良的视角中,他们的三头同盟显然得到了莫斯科方面的支持。
他发起西安事变,即便是夺了蒋介石的江山,一样也有苏联的后续援助,他根本就没想到苏联竟然不站他这边。
至于他的部下,更不可能相信没有苏联支持的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能够战胜南京方面,所以这仗从一开始就没法打。
或许以张学良的视角来看,离开西安去南京,就是唯一的活路,既是赎罪,也是保命,毕竟宋美龄对张学良的安全也是做出了承诺。
避免东北军和南京的内战,他也能保住一个“为了抗战”的体面,留在西安作战,不说必输,最后脸面也一定会丢掉。
至于对东北军的控制权,从《真理报》的那篇报道之后,张学良其实就已经失去了。
如果东北军真的对张学良那么忠诚,张学良被蒋介石扣在南京之后,东北军就不应该被分化瓦解,他们就应该和蒋介石打,干到底!
王以哲将军也不应该被杀,东北军更不应该被分化瓦解,至于如果蒋介石真的没了,我国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就如周总理所预料的那样,会发生更严重的事情,也或许不会,历史没有如果,至少现在的结果并不坏。
参考资料
《西安事变: 杀蒋与放蒋的抉择》 卢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