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涉及全国多地社保养老金审计结果的报告引发广泛关注。审计发现,江苏、河南、山东、吉林、甘肃、北京、重庆等七个省份,在养老金发放过程中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涉及资金规模惊人地超过了8000万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如同一声惊雷,在2025年的金秋时节,重重敲击着每一位依靠养老金安度晚年的退休人员的心。
第一、触目惊心的违规事实:巨额资金流向何方?
审计结果揭示了养老金违规发放的几种主要类型,其性质之恶劣、金额之巨大,令人难以平静:
“阴阳相隔”仍领钱:向死亡人员发放养老金。 这是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漏洞之一。例如,北京市区级社保经办机构竟向已死亡人员发放了养老金1954.33万元,甚至向死亡工伤职工发放生活护理费17.24万元。逝者已矣,宝贵的养老基金却仍在源源流出。
“高墙之内”享待遇:向服刑人员违规发放。 与死亡人员发放并列的,是向正在服刑的人员违规支付养老金。北京市的案例中,这部分金额同样包含在上述近两千万元之内。服刑人员依法应暂停养老金待遇,此规则形同虚设。
“一笔钱,两头拿”:重复发放养老金。 同一人因信息混乱或管理疏漏,在不同渠道或不同时间段重复领取养老金,导致公共资金被蚕食。
“档案造假”骗巨款:离奇案例挑战底线。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今年7月审计披露的山西省极端案例:一名人员档案被发现有14处明显涂改痕迹,竟能一路绿灯通过审批,最终以“1岁工作,22岁退休”的荒诞记录,冒领养老金高达69万元。这不仅暴露了审核的彻底失效,更是对社保制度公信力的严重践踏。
这些案例绝非孤立。七省违规总额超8000万元,每一分钱都本应属于千千万万辛苦工作一生、期待安享晚年的退休老人。这些资金的流失,无异于从本已紧张的养老基金池中开闸放水。
第二、深层症结:审核失守,机制失灵
如此大规模的违规发放,绝非偶然的“疏忽”可以搪塞。审计报告直指背后的核心问题:
审核滞后与把关不严:养老金发放的关键环节——人员生存状态核实、资格条件审查未能及时有效进行。无论是死亡人员信息未能及时注销,还是服刑人员状态未能同步更新,或是面对明显造假的档案缺乏辨别能力,都反映出审核流程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或能力缺失。
部门间信息壁垒高筑:社保部门与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不畅、协同效率低下。死亡、服刑等关键状态变更信息未能实时、准确地传递到社保经办机构,导致“信息孤岛”成为违规发放的温床。
内控措施形同虚设:现有监督核查机制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对异常发放预警不足,事后追查追责不力。面对“1岁工作22岁退休”这样匪夷所思的案例,层层审批环节集体失明,说明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存在重大缺陷甚至失效。
第三、侵蚀基石:流失的资金与微薄的增长
违规流失的8000万元养老金,其影响绝非仅仅是一个数字。这需要我们将其放在当前养老金运行的大背景下审视:
2025年全国养老金整体增长幅度仅为2%,相较于2024年的3%进一步放缓。对于许多工龄长达30年、40年的企业退休人员而言,本次调整后每月实际增加金额可能仅有六七十元,全年补发也不过数百元。养老金是他们退休后最主要甚至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微薄的增幅已让许多老人精打细算。
一边是普通退休老人为每月多几十元而欣喜或无奈,另一边却是个别人通过欺诈手段冒领数十万、乃至数千万资金被违规发放给不应领取的对象。这种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养老基金分配公平性面临的严峻挑战。
养老基金如同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违规发放如同池底的暗洞,源源不断地将宝贵的“活水”漏走。当“出水口”(合规养老金发放)因基金压力不得不收窄(增幅降低)时,“暗洞”的持续失血无疑会加剧基金的紧张状况,直接侵蚀着支撑亿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基石。试问,当池水被如此侵蚀,真正流向退休老人的“甘泉”还能剩多少?
第四、堵漏除弊:科技赋能与制度刚性双管齐下
面对审计暴露的触目惊心的问题,仅以“把关不严”轻描淡写显然无法服众。在数字时代,解决之道必须与时俱进:
拥抱“大数据”,筑牢“防火墙”:必须彻底改变过度依赖人工、效率低下且易受干扰的传统审核模式。要强力推动建立全国或省级层面的养老金发放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
打破“信息孤岛”:强制实现社保与公安(户籍、死亡)、民政(殡葬、婚姻)、司法(服刑)、卫健(就医)等关键部门数据的实时共享与自动比对。
智能预警拦截:运用算法模型,对疑似死亡、服刑、重复参保、异常年龄退休(如“1岁工作”)、短期内多地频繁认证等高风险情形进行自动识别、实时预警,并在发放前实施拦截。
动态资格认证强化:将待遇领取资格认证从被动、周期性的任务,升级为更智能、便捷、甚至无感的常态化过程(如结合生物识别、行为分析等),这是证明“我还活着”、防止死亡冒领的最直接技术防线。便捷高效的认证,是守护老人养老金安全的关键钥匙。
扎紧制度笼子,强化责任追究:
压实审核责任:明确各环节审核人员的终身责任,对因严重失职、渎职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绝不姑息。对于类似山西“1岁工作”这种明显造假却能过关的案例,必须倒查所有审批环节的责任。
提升内审效能:社保经办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应提升独立性、专业性,运用大数据工具进行穿透式审计,变事后被动“灭火”为事前事中主动“防火”。
审计结果刚性运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限期整改到位,整改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对屡审屡犯的地区和单位,上级部门应启动问责程序。
守护养老钱,就是守护亿万家庭的安稳晚年
七省违规发放养老金超8000万元的审计结果,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不仅揭示了管理漏洞与技术滞后带来的巨大风险,更深层次拷问着养老金管理体系的责任心与效能。当普通退休老人为每月几十元的增幅而盘算生活时,巨额资金的违规流失显得尤为刺眼。
养老基金是退休人员的“活命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其安全、公平、高效运行关乎国计民生,容不得半点闪失。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强力推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深度应用,彻底打通信息壁垒,构建起智能高效的“数字卫士”系统,同时辅以最严格的制度执行与最严厉的问责机制,才能堵住吞噬养老金的“黑洞”,确保每一分钱都精准、安全地发放到真正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手中。
让科技的阳光照亮养老金的每一笔流向,让制度的刚性守护好每一位老人的晚年尊严。这,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守护好这份“养老钱”,就是守护亿万中国家庭的安宁与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