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维城将军故居,位于义县聚粮屯镇郭三家子屯的东北角,外观看来与普通的民居并无区别,但据现主人介绍,房子是在维持原来骨架和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封筑的。地基、老墙体、脊檩和椽子都还在,只不过都保护性地封存在了里面。
郭维城1912年8月出生于义县聚粮屯满族乡郭三家子一个富裕、有文化的满族家庭。父辈兄弟四人,其父郭恩波(字作舟)排行老二,沈阳两级师范毕业,当过奉天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后来通过文官考试,担任辽宁省镇东县县长、敦化县县长。
受家庭环境熏陶及父亲的耳濡目染,郭维城从小学习刻苦,思想进步,常说“一热血男儿,应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受革命影响,思想有了新的飞跃,如饥似渴地秘密学习马列主义等进步书籍。1929年在东北大学附属高中读书时,与李正文等同学创办了普罗文学刊物《冰花》,积极撰写文章,宣传进步思想,对青年学生影响很大。《冰花》刊物受到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的重视,曾派杨一辰同志具体帮助指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郭维城由东北大学流亡到北平,参加学生救亡运动。1932年2月,年仅20岁的郭维城在北平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此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团支部书记。他在学习上刻苦,在革命工作上积极肯干,成绩显著。1933年4月,在复旦大学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由于郭维城积极宣传共产党的进步主张和抗日救国思想,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拥护,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在1933年5月和11月,郭维城曾两次以所谓的“好闹事的大学生”被拘捕,经党组织和东北同乡会营救而获得释放。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4年2月他在复旦大学被授予法学学士,提前毕业。同年7月,经东北大学秘书长王卓然力荐,他来到东北军工作,任张学良的机要秘书。主要承办张学良将军的函电、会议记录及发布有关新闻等工作。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的当日拂晓,在张学良将军指示下,郭维城协助草拟捉蒋新闻稿,发布新闻;接收国民党《西安日报》,并改为《解放日报》;为开通对外广播,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做了大量工作。郭维城同志在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领导下,任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代常务委员,主管《解放日报》、广播电台,积极宣传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七七事变”后,郭维城在热诚爱国的东北军将领于学忠将军领导的第五军团工作,他积极协助于学忠将军做好宣传鼓动工作,并亲临战场参加了震动全国的淮河、台儿庄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1938年底,随于学忠将军的鲁苏战区总部挺进山东东部,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担任战区总部秘书主任、政务处长、代秘书长。在此期间,他紧紧依靠当地抗日群众和东北军内部爱国官兵,与反共势力展开了针锋相对地斗争,为密切东北军与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
1942年8月3日,在东北军111师师长常恩多将军病危之时,反动分子伺机抢夺兵权,常恩多将军和郭维城决定率领111师官兵起义。常将军把随从副官和警卫排长叫到身边,再三嘱咐,一切听郭处长的,如起义不成,就用手枪将我打死,宁死不当俘虏。郭维城当场表示了同样的决心。郭维城借助常师长的号召,率领111师起义。起义部队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进行了五天五夜的拉锯战,这时躺在担架上的常师长已经去世。为了稳定军心,郭维城要求左右严守机密,最终他率领起义部队冲出重围,把3000人的队伍带到根据地,交给共产党。
罗荣桓元帅说:“111 师的义举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反共气焰最嚣张、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发起的,对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从此,郭维城隐蔽多年的中共党员身份得以公开,担任了山东军区新111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他团结广大官兵,紧紧依靠当地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同敌人周旋,选准时机狠狠打击敌人,多次粉碎了日寇的残酷扫荡。在鲁中南墙峪,他指挥部队粉碎了日寇精锐32师团反复拉网扫荡,掩护大批抗日干部、地方机关和群众约万人安全转移,受到了山东军区的通令嘉奖。1943年,郭维城任包括罗荣桓元帅在内的11名委员的山东行政委员会委员,积极为军队、地方游击队和地方政府做好行政工作和外事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为了接收被日本法西斯统治压迫14年的东北地区,党派郭维城同志率领部队去东北抢修铁路,消灭铁路沿线土匪,保障部队运输和后勤供应。他先后任齐齐哈尔护路军司令员兼齐齐哈尔铁路局局长、西满护路军司令员兼中长铁路滨州线区军事代表、西满铁路局副局长,指挥部队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和股匪,保护了铁路安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作战任务。
1948年10月,任第四野战军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率领部队奋力保护、抢修铁路,保障了物资运输和兵员运输,为夺取辽沈战役胜利做出了贡献。辽沈战役结束后,郭维城随四野人关南下,先后接管了天津、徐州、武汉、衡阳等地重要铁路,发动铁路工人以主人翁姿态参加修路、护路,保障铁路运输。在此期间,他先后任天津铁路处处长、军委铁道部驻徐州护运司令部司令员、华中军区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武汉军管会铁道处处长、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衡阳铁路局局长、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郭维城率领部队抢修了京汉、粤汉、湘桂、浙赣等干线铁路,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南下作战。1949年,指挥抢修粤汉、湘贵铁路,仅用一年就全部通车,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三年无法修复”的预言,为此政务院给郭维城同志记大功一次,第四野战军对其通令嘉奖。
1952年12月,郭维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局长,率铁道工程部队6个师和5000名铁路员工,参加抗美援朝。在抢修龟城至殷山铁路时,铁道工程兵部队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绕山梁,开隧道,快速隐蔽,紧急抢修,只用60天时间,就修成了129 公里钢铁运输线,创造了战地抢修铁路的奇迹,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狠狠打击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嚣张气焰,受到了朝鲜领导人和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同志的高度赞扬。接着又率部完成了德(川)八(院面)铁路的修建任务。1953年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积极领导部队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爱戴和赞扬。
朝鲜停战后,郭维城率铁道工程兵回国。1954年6月任铁道兵第一指挥所司令员,同年11月任铁道兵第二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危难之中,郭维城又奉命率部队赴唐山抢险救灾。他同广大救灾官兵一起废寝忘食,日夜奋战,既救人又修铁路,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奋战,很快修复了被地震破坏的铁路、桥梁、房屋、车站等建筑,提前完成了任务,他和部队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
1977年,郭维城调铁道部任副部长,1978年任部长、党组书记。,郭维城为铁路的发展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者,为创立和建设人民铁道兵,发展我国铁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1月1日,郭维城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房后的青石板上,成片的苔藓昭示着老宅沐风栉雨、风霜侵袭,老墙静默,见证着将军故居百年的风云变迁。
屋檐下的飞子、椽子及橑檐枋仍旧是老宅的模样,即便外面装上了现代化的雨搭,依然掩盖不了它的古朴及沧桑。
后院的菜园子边上还有两块柱础,尽管凸凹不平,斑驳陆离,但是时光深深打下的烙印,已经成为了老宅挺立天地之间的永恒丰碑。
飞子的表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纹,但是却牢牢擎架着老宅的岁月经年。燕子窝间或其中,恍惚可忆,梁上燕子呢喃轻语,院子里晨光熹微下,青衣布衫的少年捧卷深思,踱步吟哦。
一代传奇将,千秋精神扬。在郭维城将军故居的角落里逡巡,在百年巨变中,回味郭维城将军传奇人生,领略其不朽风采,感悟其高尚精神,汲取其强劲力量。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铭刻着他生命的精彩。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永远值得后辈敬仰学习、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