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珠海有好几个古镇。除了唐家古镇之外,还有北山古镇。唐家古镇的名人是唐绍仪,北山古镇的名人是杨匏安。
杨匏安(1896 至1931 ,终年34岁)原名麟焘、笔名匏庵、纯一,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今天的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一个茶商家庭。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华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
杨匏安初中毕业后回乡在母校恭都学校任教,1912年(16岁)因揭发校长贪污渎职,遭诬陷入狱,罪名莫须有,“图谋不轨”,被监禁逾月。他1914 年广雅书院毕业后,翌年(19岁)东渡日本横滨求学,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1919年回国。他投身革命虽然只有短短11年,但轰轰烈烈,贡献良多。
俄国大革命1917年成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杨匏安深受鼓舞,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当年11 月,他在《广东中华新报》上连续 19 天发表了《马克思主义 一一 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在华南地区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当年他与北方的李大钊并称“北李南杨”。 当年李大钊30岁,杨匏安23岁。
杨匏安除了在学校之外,还在铁路职工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华南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 年,杨匏安在南屏北山的居所“杨家祠”,成为革命青年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1921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 53 名党员之一。
1923 年,杨匏安奉派到国民党内任职。1924 年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1925 年参与发动省港大罢工。1927 年,与其他国民党中央委员联名发表 “讨蒋通电”,在中共“五大”当选中央监察委员。1927年蒋介石清共导致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一度奉派赴南洋从事筹募经费等革命活动,其后回国。
1931 年7月,杨匏安不幸因叛徒告密出卖被国民党逮捕。蒋介石因为“爱才”,几次派人劝降,最后甚至亲自出马,但杨匏安不为所动,坚定地表示 : “死可以,变节不行”。同年 8 月4日,他在上海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 35 岁。
当年7月25日,他被国民党列为“秘字第一号令”通缉的“共产党首要”之一的杨匏安被捕。因为杨匏安曾做过国民党组织部代部长,特务请示蒋介石。蒋介石连写两封劝降信,又直接打电话到狱中找杨匏安。杨拒降、蒋震怒。杨被捕10天后被杀。当年蒋介石44岁。9月18日,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命令张学良放弃抵抗、军队后撤到山海关内,东北沦陷于日寇之手,14年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坚持独裁专政,“攘外必先安内”,要先杀共产党,然后才抗日。
杨匏安一生清廉,即使掌管大量钱财也分文不沾。周恩来高度评价他 “为官清廉,一丝不苟,堪称楷模”。杨匏安律己甚严,强调党内需要纪律严明,建议要在党内设立纪律检查监督机制。他头脑精明,理论精辟,真是人才难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十分可惜。他的革命业绩,还有他的不朽著作,将永垂史册。
中共自从1921年建党以来,很快就认识到党的纪律建设的必要性。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其中有6条涉及党的纪律。第12条规定“地方委员会的财政、出版和政策都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从成立之日起就已对纪律立下规矩。
二大(1922,上海)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纪律首次单独成章,提出了9条相关要求,以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组织纪律、宣传纪律、党员从业纪律等作出规定,强调以“严密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进行党的建设。
三大(1923,广州)确定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决议推动国共合作,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秘密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公开宣传和组织群众,领导和推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共产党可以利用国民党较为广泛的政治联盟的组织形式发展革命力量。但因为这样,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相对地忽略了共产党员内部的纪律问题。
1924 年 1 月,杨匏安作为中共党员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1925年,杨匏安在上海出席了共产党的“四大”。中共积累了建党4年的斗争经验后,明白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极为艰巨,认识到国民党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基本规律经过深入探索、总结4年来革命实践经验之后的深刻认识 : 认识到农民是工人的同盟者,要发动农民起来斗争,确立工农群众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才能够取得成功。
1927年是动荡的一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4月12日清共,突然袭击,大量捕杀共产党人。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共产党员被捕后叛变,共产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中共在武汉紧急召开的“五大”(4月27日至5月9日),总结过去3年来国共合作的经验,关注到加强党内纪律的问题。会议第一次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并通过了《组织问题议决案》,明确指出 “党内纪律非常重要”,第一次使用 “政治纪律”的概念,第一次提出实行民主集中制,第一次设立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第一次将监察委员会写进党章,第一次建立党的纪律检查制度。杨匏出席了会议,有大量心血投入。中共“五大”首次对党员要遵守纪律进行规定,针对党部和个人破坏党的行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处罚措施。杨匏安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负责实际执行。
除了在党的纪律和监察方面的贡献外,杨匏安在中共“五大”的主要贡献还有以下两点 :
1.揭露反革命势力的本质与危害。杨匏安在会议上对当时的反革命势力进行了深刻剖析。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指出蒋介石背叛革命的必然性。蒋介石从4月12日起发动反革命政变,杨匏安明确指出这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勾结,妄图扼杀中国革命的严重事件。他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深入分析,揭示出反革命势力是由背后的阶级利益所驱动。他的分析警示全党要认清反革命势力的本质,提高警惕。他的观点有助于促使全党重新审视与反革命势力的关系,推动党内对于革命形势和反革命威胁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制定应对反革命势力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为后来决定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铺平了道路。
2.积极参与关于土地革命等问题的讨论。会议上,土地问题是重要的讨论议题。杨匏安主张坚决开展土地革命,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他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农民成为革命的坚强后盾。他的发言推动了大会对革命发展思路的探索,他的见解影响了党内对土地政策等关系革命根本问题的思考方向,推动全党深化对土地革命的认识,为应对当时复杂的革命形势、如何深入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思路。杨匏安支持毛泽东提出的农民运动,为后来中共决定把革命重点放在农村(农村包围城市)铺平了道路。
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总结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和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后,对党员发展的条件和退出程序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完善了党的纪律处分方式,特别强调严格遵守党纪是所有党员及各级党部的最高责任。这是继“五大”之后在党的纪律和监察方面的进展。中共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一直持续到今天,追本溯源,是从中共“五大”的时候开始。杨匏安在这方面的初始之功,功不可没。
总结而言,杨匏安在中国共产党内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且极具开创性。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他是在中国南方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主办的《劳工周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系统地向华南地区民众介绍,唤起劳苦大众的阶级意识。他的宣传和启蒙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华南地区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现时的大湾区民众当年的思想进步和意识觉醒。
其次是他从事工人运动,深入群众,参予领导了穗港工人发动省港大罢工,声援“五四运动”。在罢工期间,他担任重要职务,管理大量钱财,但始终保持廉洁,分文不沾。省港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持续最长的一次罢工(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共16个月)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大批群众觉醒。杨匏安协助邓中夏和苏兆征,发挥的领导作用十分关键,为工人争取权益,推动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
笔者认为同样重要的,是杨匏安在创建党内监察机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先在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担任委员,中共“五大”后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在当时革命形势极端严峻的时刻,他积极推动党内监察机构的建设和完善,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奠定基础,极具前瞻性,对于维护党的纯洁性和纪律性发挥了绝对及时的关键作用。当年杨匏安和周恩来为了党的纪律、保卫、情报和安全四个方面的工作,两人共同努力,过从甚密,相识相知。周恩来对杨匏安的高尚品德深受感动,赞不绝囗。工作上周是杨的上级,杨比周年长2岁。
大革命时期,杨匏安身居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代理组织部长的高位。杨匏安的工作能力突出,蒋介石当时掌握军队,对他青眼有加,极欲收为己用。(蒋较杨年长9岁。)
1924年10月,中共中央在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之下专门设立了党的第一个地方纪律监察机构“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书记林伟民,杨匏安任副书记。历时16个月省港大罢工所需经费浩瀚,杨匏安在工人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撤职、查办和惩戒舞弊的决议案共46项,颁布了整顿纪律的决议案共80项。林伟民和杨匏安等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开展监察工作的宝贵经验。
中共“五大”产生了党的第一个中央纪检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正副主席分别是王荷波和杨匏安。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第一次在党章中增设“监察委员会”专章,将监察工作通过专门监督机构予以制度化。杨匏安其后在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方面,奉命指导湖北、东北、四川等地组建监察委员会,雷厉风行。
大革命失败后,杨匏安被国民党列为通缉要犯。1928年,杨匏安在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秘密机关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下狱。狱中他托人带信给家里:“近日有南京旧识劝我,我不为所动。家人千万不能接受那些人的钱财。如果无法生活,就立即南返回香山(即今天的珠海)老家。”不料这成为他最后的家书。
蒋介石劝降不成、恼羞成怒,从“爱才”变为“忌才”,恶向胆边生。杨匏安在上海龙华监狱被杀害。牺牲前,他挥笔写下著名的《示难友》 :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相视莫潸然!”。这首诗情意俱到,十分工整。笔者认为,可以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互相辉映。
杨匏安人才难得,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和实践都具极高水平。可惜在革命与反革命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不幸牺牲,以34岁的英年因遇害而早逝,令人扼腕长叹。珠海香洲南屏有杨匏安纪念馆,笔者不时会到他的故居瞻仰凭吊,踯躅徘徊。行文至此,不可无诗。南粤英魂浩气扬,匏安节范韵悠长。身居要职心无染,手扙公权志坚强。两袖清风昭日月,一身正气傲冰霜。高标监察垂青史,不朽声名万古芳。省港罢工忆前贤,匏安精魂映碧天。铁骨铮铮担道义,丹心耿耿守清廉。不贪不腐传佳话,克己奉公永流传。今日追思英烈志,党风廉政谱新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