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深度融合的当下,高校实践教学早已不是理论知识的“附属品”,尤其是在古建筑保护领域,它更是连接历史文脉与当代传承的关键桥梁。古建筑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营造技艺的智慧,若仅依赖书本上的图纸与文字,学生永远无法真正触摸到木构榫卯间的精妙、斗拱叠合中的逻辑,更谈不上将这份技艺转化为可持续的保护力量。
于是,为了让青年学子在亲手操作中掌握木作、测绘等核心技能,北京建筑大学鲁班学院近期举办了“中国营造・古建筑木作”2025夏令营,目的就是让他们在与老匠人、老建筑的对话中,建立起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心与责任感。
而小编之所以认为“中国营造・古建筑木作”2025夏令营是北建大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在于它填补了传统建筑教学中“理论到实践”的断层。夏令营以故宫太和殿角科、柱头科和平身科三攒斗栱为范本,让营员用1:2的制式亲手制作。
要知道,太和殿作为北京中轴线最高等级建筑,其斗拱结构堪称清代官式木作的“活教材”,但以往学生多是在课堂上看图片、听讲解,而这次夏令营从选购木材、电脑绘图到动手制作的全流程,真正让“纸上斗拱”变成了可触摸的实物,这种沉浸式体验是书本无法替代的。
其次,夏令营采用的“学者+匠师”双导师制,也解决了“学术研究”与“技艺传承”脱节的问题。例如20岁进入故宫,多次主持景阳宫维修工程、南三所改造工程、御花园景亭落架维修、建福宫花园复建等国家级大型重点工程的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原主任李永革;还有曾参与和主持龙门石窟双窑洞、潼南大佛、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重庆湖广会馆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的保护研究与修复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多位专家与指导教师亲自授课,既能让营员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非遗传承人的实操技巧,这种“双轨教学”正是培养复合型古建筑保护人才的关键。
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次夏令营的成果远超预期。在为期十五天的实践中,营员不仅完成了结构严谨的斗拱作品,更在过程中实现了认知的“升级”——角科组长提到“团队协作克服复杂制作难题”,柱头科组长感慨“亲手操作比课堂更懂斗拱结构”,这些反馈恰恰说明实践教学让学生从“知道”变成了“懂得”。
更重要的是,夏令营还推动了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营员制作的木作周边小物让古建技艺走进日常生活,而专家评价中提到的“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素养”,也证明活动没有停留在“复刻传统”,而是引导学生用现代视角创新传承方式。
此外,夏令营还安排了4场大师专题讲座、2场专业课讲座及每日实操课程的密集教学,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了技能的实用性。
总的来说,从鲁班书院夏令营这一具体实践就能看出,北京建筑大学在古建筑保护教育领域既有“扎根传统”的定力,又有“创新教学”的能力。它没有把古建筑保护当成冷门学科,而是通过高质量的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成为文化传承的“实践者”而非“旁观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执行力,无疑为培养古建筑保护领域的“未来匠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