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内心波涛汹涌,有无数的话想要倾诉,却在开口的前一秒,选择了沉默;攒了一肚子的委屈和道理,在面对质疑的眼神时,最后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没什么”。
这不是懦弱,也不是妥协。这是一个人在经历无数次徒劳的解释和无谓的消耗后,终于学会的顶级自爱。
其实,当你明白了语言的尽头是能量的消耗时,你才算真正开始成熟。
所有向外的表达,本质上都是一种能量的泄露。
就像作家海明威所说: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学会闭嘴。
01
闭上解释的嘴,是停止精神内耗
网友丽莎,前阵子从一家不错的大公司辞职了。
她没着急找下一份工作,而是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老城区盘下了一间小铺子,准备开一家治愈系的文创小店。
这个决定在她家掀起了轩然大波。父母轮番打电话,从职业规划谈到养老保险,从房价物价谈到社会险恶。什么“不稳定”、“瞎胡闹”、“早晚得后悔”,唯恐她犯傻。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丽莎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反驳一句。
在父母和亲戚的认知里,“好”就等于“稳定”,等于“体面”,等于“旱涝保收”。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放弃确定的收益,去追逐一个虚无缥缈的“喜欢”。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
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还能害你吗?放着好好的路不走,非要去撞南墙!
只是他们忘了,孩子已经长大,时代也和以前不同。他们的人生经验,已经不适合现在丽莎这代人的想法了。
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是认知的不同,即使亲如父母、夫妻。
丽莎只是听着父母的抱怨,从来不试图解释。因为她明白,解释就是在挑战父母根深蒂固的世界观,没有一点用,还徒伤感情。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住纠正他人的欲望。不解释,是最好的回答。
02
闭上抱怨的嘴,是消化内在的痛苦
我们都曾以为,倾诉是良药,把心里的苦水倒出来,就能换得片刻的轻松。
但实际上,廉价的同情给不了任何力量,只能说明自己没有能力。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里,有位可笑又可悲的班纳特太太。她的整个人生,仿佛就是由一场接一场的抱怨构成的。
她抱怨自己的“神经衰弱”,抱怨丈夫对家事的不闻不问,抱怨限定继承法让她没有安全感,抱怨女儿们迟迟嫁不出去。
她把自己的不幸挂在嘴边,期望博取同情,解决问题。
在书中,她的抱怨除了让全家人跟着心烦,让明眼人看尽笑话之外,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丈夫 Mr. Bennet 对她愈发疏远,聪慧的女儿伊丽莎白和简对她敬而远之,而她的焦虑和愚蠢,也间接导致了小女儿莉迪亚的私奔丑聞。
事实上,抱怨是世界上最廉价的自我麻醉,它营造出一种“我已经努力过了”的假象。
班纳特太太的悲哀,就在于她从未想过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改善家庭的处境,而是永远寄希望于通过抱怨让别人来替她解决。
你永远无法通过抱怨,去赢得一个你想要的人生。
03
闭上炫耀的嘴,守护心中的能量
人性中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在事情还没做成之前,就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这份按捺不住的分享欲,对自己而言,可能是能量的提前泄露。
越王勾践的故事,是对“事以密成,言以泄败”最好的注解。
他作为亡国之君,被俘到吴国,受尽屈辱,甚至为吴王夫差尝粪问疾。心中复国复仇的火焰,足以焚天。
他选择了极致的沉默和隐忍。每日卧薪尝胆,用身体的痛苦来提醒自己那份刻骨的仇恨。
对内,他悄悄地休养生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对外,他表现得无比顺从,让所有人都以为他早已磨平了棱角。
那份滔天的恨意与愿景,被他用沉默死死地压在心底,最终锻造成了足以颠覆一个国家的惊人力量。
不难发现,一个宏大的目标,在实现之前都是极其脆弱的。
过早地暴露它,不仅会引来不必要的揣测和阻挠,更可怕的是,别人的质疑会动摇你的决心,别人的赞美会让你产生虚幻的满足感。
这两种声音,都是前行路上的阻碍。
人这一生,最难的是不动声色。
最稳妥的状态,永远是“做成了再说”。
唯有不再渴望外界的掌声,内心才能真正积蓄起雷霆万钧之力。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