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呼布钦社区,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在一线的婚调员——王雅卉。在社区工作13年,担任过网格员、团支部书记、妇联主席、居委会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她长期扎根社区,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了解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情况,这为她开展基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社区这个小社会里,她像一缕春风,吹散家庭纠纷的阴霾;似一剂良药,抚平婚姻裂痕的伤痛,被居民们亲切地唤作“家庭和谐的好帮手”。
调解室里的故事,总带着生活的烟火气与琐碎的棱角。记得有对结婚二十多年的夫妻,因丈夫退休后沉迷打牌,家里大事小事撒手不管,妻子积怨成深,拿着离婚协议冲进社区。“小王,我这日子没法过了!”妻子红着眼眶,声音里满是疲惫。王雅卉先给两人倒了杯热水,拉着这位妻子的手:“大姐,我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二十多年的家,哪能说散就散?你慢慢说,我听着。”
这一听就是两个小时,从柴米油盐的争执到年轻时的相濡以沫,妻子的情绪渐渐平复,转头看向一直沉默的丈夫。王雅卉轻声说:“大哥,大姐说你以前总把工资卡交给她,冬天还会给她焐脚呢。现在退休了,是不是忘了家里还有个人盼着你回家吃饭呀?”一句话戳中了丈夫的短处,他闷声说:“我就是觉得退休了没事干,才……”
那天的调解从下午持续到黄昏,她又讲法律规定,又算“感情账”:“孩子马上要结婚,你们这时候闹离婚,孩子心里多难受?”,“上次大姐生病,大哥陪着住了三个月的医院,这份夫妻感情不能丢啊。”最后,丈夫主动把工资卡交给妻子,承诺每天按时回家,妻子抹着泪把离婚协议撕了。
这样的故事,在王雅卉的工作中俯拾皆是。为了把纠纷化解在萌芽,她养成了“串门”的习惯。空闲时间就会绕着辖区转一转,看到居民在楼下聊天,就凑过去拉拉家常,时间久了,居民们有事都愿意找她,“小王比亲人还贴心”成了大家的共识。有次她走访时发现,独居的张阿姨总唉声叹气,细问才知儿子儿媳闹离婚,孙子没人管。她当即联系小两口,连续一周上门调解,最终劝和了夫妻,张阿姨拉着她的手说:“你真是我们家的福星!”
13年来,王雅卉在乌里雅斯太镇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婚调员的作用,化解了许许多多家庭矛盾。她耐心倾听、细心调解,用真诚和智慧赢得了居民的信任。每当看到濒临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她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份坚持与付出,让她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守护者。如今,在“北疆和姐”的旗帜下,王雅卉依然奔走在社区的街巷里。她用耐心磨平矛盾的棱角,用真心焐热冰冷的关系,让“家”这个字始终充满温暖与力量。她的故事,是无数基层调解员的缩影,更是用爱与责任守护万家灯火的生动注脚。
乌里雅斯太镇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地址: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人民政府办公楼102室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权益部
供稿:孙娟
编辑:吴日东
审核:赵琳
声明: 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