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第41个教师节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向所有老师说一声
你们辛苦了
节日快乐
![]()
在我国广袤的乡村里
有一群人
用粉笔画出了通往山外的路
他们燃烧自己
点亮梦想
托举希望
“她们喊我妈妈,虽然沉重了一点,但我愿意”——
张桂梅,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1974年,张桂梅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995年, 张桂梅 进入华坪中心中学教书,一年后来到华坪民族中学。在华坪民族中学教书期间,张桂梅第一次深刻了解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儿无法上学的现实困境。
![]()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儿,身旁放着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张桂梅哽咽地说,“当我下车询问小女孩儿怎么了?她哭着说,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她嫁人。”
小女孩儿的话和渴望读书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张桂梅的心里,她萌发了创办一所女子高级中学的想法,让山里的女孩儿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儿”的恶性循环。
为了实现“建校”的目标,张桂梅开始四处奔走募捐。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张桂梅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2008年9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1日,100名贫困女孩儿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
为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4年,行程近11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
![]()
“我的学生可以考到浙大,也可以考到厦大、川大、武大,都可以上。” 最终,张桂梅和女子高中走出黑暗,迎来了灿烂阳光。从初建学校时的100名学生,到现在共有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有人将第一份工资捐给母校,有人选择回到华坪女高任教, 那些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们, 亲手从“张妈妈”手中接过那沉甸甸的接力棒, 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 张桂梅的故事 。
![]()
用2763条微博流水账记录免费午餐每一分支出——
余启贵,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翁江小学教师
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翁江小学所在的江柳村是当地瑶族聚居的村落。今年,位于江柳村的翁江小学招生少,只有12个学生,余启贵是唯一的正式老师。人太少,少到严格意义上这个大包大揽校内外所有“活路”的男人不叫校长,叫“校点负责人”。
你可以尊称余启贵一声“余老师”:从语文数学英语到美术体育科学,上下午共6节课,余启贵一人包揽;你也可以像学生家长那样,亲切地喊一句“余大厨”:余启贵的拿手菜,油炸后的剑骨鱼外香里嫩,孩子们一口入魂,爱吃,回家就扯着嗓子给奶奶提要求“你能不能像余老师那样做鱼”,奶奶们回答:“要放这么多调料?你当我是‘余大厨’啊。”
![]()
食堂里,碗筷碰撞,每人5元餐标有一荤二素。一顿风卷残云的午餐,算得上12名孩子一天中最期盼的时刻:“现在娃娃少了,以前最多的时候,有33名学生。当年的餐标是3块一个人,后来涨到4块,现在是5块。钱全部用在油盐米菜,基本都是够的。”
余启贵每天吃过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孩子们当天午餐吃了什么以及餐费使用明细“超透明”地公开在微博上,十年雷打不动:鸡蛋0.85公斤,11.5元;麻鸭肉1.5公斤,49.2元……
![]()
当老师、当厨子、当后勤,“既要又要还要”的余启贵早年会自己开摩托车去龙脊镇上买菜。33公里山路,来回3个小时,每周日走上一趟,不论寒暑。有荤有素才能营养均衡,菜要新鲜,又要耐保存,肉也得换着花样买。“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娃娃才有了点挑嘴的权利。”
![]()
一次买够一星期,超100斤的肉菜用大麻袋装着,被他结实仔细地绑在摩托后座。余启贵有些得意地拍了拍摩托车:“山路哦,绑菜也有手法,菜从没出过纰漏。”
他们说,余启贵还有个外号,叫“背篓老师”。
村公路没修通前,余启贵的家就是孩子们上学的集合点。学生早上8点集合,到学校4公里的路程,3岁多的孩子得走1个多小时。“有些娃娃身体弱,梯田的下坡路又不好走,一开始我帮他们背书包,后来小娃娃跟我撒娇,说‘老师我要背’。”听到这话,余启贵二话不说,就把他们装进了背篓里。
![]()
踏遍田埂溪涧,踩过羊肠小道,江柳村的“小豆苗们”在余老师的背篓里,摇晃着长大了。从2008年(到校)到2017年(买车),日升月落,夜起暮合,余启贵这一背,就背了足足10年。
2015年农村硬化公路修通了,余启贵找亲戚东拼西凑,再加上去银行贷款,在2017年买了一辆9万元的小轿车,从此他开始开车免费送孩子们上下学。“有了车就好了,孩子们去学校开车只要10分钟,不管天气再恶劣,都能去学校了。”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农村的孩子不再是一只坐井观天的小青蛙——
张艮翠,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蒿坝镇水龙小学教师
张艮翠出生在偏僻的山村,从小大人便教育她:“穷人的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为了有出息,她刻苦学习,在学业上力求卓越。那时,她心中就了有一个远大且朴素的目标——成为一名教师。
![]()
后来,命运给了张艮翠一次转机,她被调任至水龙小学。水龙小学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张艮翠和她的同事们不得不承担起包班上课的重任。她主要负责语文教学,同时还兼顾其他课程,每周的教学工作量达到了惊人的20节课,早出晚归成了她生活的常态。
由于学校位置偏僻,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甚至还存在语言不通(一部分学生只懂苗语)等问题。所以,尽管工作任务重,为了让学生们多学一点知识,张艮翠还是会在放学后选择性为学生进行辅导。
![]()
山区里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要忙农活。因此,张艮翠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扮演着母亲的角色,给予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
转眼之间,张艮翠已经在水龙小学的讲台上工作了20个春秋, 教育了好几届山区学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张艮翠深知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更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看见广阔世界的最好途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农村的孩子不再是一只坐井观天的小青蛙。”
像张桂梅、余启贵、张艮翠这样
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传道授业解惑
像父母一样
无微不至照顾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
今天教师节
为驻扎在大山里的他们点赞
编辑 | 张思逸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杨 巍
来源 | 新华社、中国网、上游新闻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