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清晨,台“海巡署”声称在澎湖小门西北方约7海里处,发现大陆渔船“涉嫌越界作业”。
直接强行扣押三艘大陆渔船,十五名大陆渔民被押往马公港。
更令人气愤的是,船上近一公吨刚捕捞的渔获,被粗暴倾倒入海,渔民眼睁睁看着劳动成果葬送,痛心不已!
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所谓“执法”的范畴。
它不仅是对渔民生计的粗暴践踏,更是一种赤裸裸的、带有强烈羞辱意味的挑衅。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渔业纠纷了,而是一场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政治表演。
回看过去,两岸之间的渔业摩擦并不少见,但处理方式大多相对克制,通常以罚款或遣返了事,双方都保留着一份默契。
可这次,台方的手段之激烈、姿态之张扬,完全打破了惯例。
从追逐、登船检查,到扣押人员船只,再到最后销毁渔获,一整套流程下来行云流水,显然不是临时起意。
尤其是在那片历来被两岸渔民共同视为“讨生活”地方的海域,动用如此重兵,本身就极不寻常。
近年来,台岛方面以所谓“越界”为借口,粗暴对待大陆渔民、无理扣押大陆渔船的情况屡屡发生,已不是孤立个案。
台“海巡署”常常打着所谓“执法”的旗号,在两岸渔民世代传统作业的海域频繁滋事,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捕捞秩序,也直接侵犯了大陆渔民的正当权益。
比如在2017年2月4日晚上,大陆渔船“闽狮渔07605号”在台湾海峡作业时,就遭遇台“海巡署”第三海巡队的强势拦截。
对方不仅利用广播、探照灯和鸣笛施压,还想要强行登船进行所谓检查,最后更是重罚该渔船340万元新台币,将代理船长和船员以“妨害公务”的罪名起诉,此举当时引发了舆论的强烈不满。
进入2019年,类似的事件更是接连发生。
台方不断借机挑衅,屡屡采取扣船、罚款甚至驱赶等过激手段,让不少渔民的辛苦劳作付诸东流。
长期以来,这种行为使得普通渔民承受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如果把视线拉远,你会发现,这场发生在澎湖外海的闹剧,并非孤立存在。
就在事发当天,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动态,却揭示了事件背后更深的水。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军舰,正结伴穿越台湾海峡。
这两艘外国军舰的起点,是菲律宾的苏比克湾美军基地,航向直指北方。
而大陆方面,也早已派出武直-10武装直升机和2204号海警船,对其实施全程监控。
这出戏的“导演”,恐怕不在台北,而在华盛顿。
民进党当局或许幻想着,通过不断挑衅大陆,能够换取外部势力的“安全保障”,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
但这种危险的政治豪赌,不仅无法带来安全,反而会彻底激化大陆内部的统一共识。
对于这种升级的挑衅,大陆方面的回应来得异常迅速且坚决。
事件发生后不到二十四小时,解放军就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联合战备警巡,用最直接的方式发出了警告。
足足二十五架次的军机升空,其中十四架次更是直接飞越了那条所谓的“海峡中线”。
这个动作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任何挑衅者,都将直面军事代价。
大陆海警船的编队也开始向前推进,对台方所谓的“执法海域”施加持续性的实控压力。
海上力量的此消彼长,正在悄然改变着台海的现场格局。
法理、舆论和军事,三条战线同步展开。
大陆媒体和外交系统密集发声,反复强调“厦金海域是两岸传统作业区”,从根本上否定了台方所谓“取缔合法性”的说法。
这样的表态不仅是对渔民权益的有力维护,更是在向台方与外部势力释放信号,两岸之间的民生渔业问题,不容被随意政治化和操弄。
无论是海警船只的快速调度,还是涉海部门的情报掌握与战备响应,都凸显出大陆的应对正在走向常态化、体系化。
大陆民众的愤怒情绪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
渔民被扣、渔获被毁的画面,深深刺痛了每一个同胞的心。
要求采取更强硬反制措施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种汹涌的民意,也为大陆方面采取更果决的行动,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
事实上,这起扣船事件看似偶然,却更像是一场经过精心设计的战略试探。
就在外部军舰高调过境台海、加大抵近侦察的背景下,台方选择在传统渔区制造摩擦,显然带有呼应意味,形成了一种危险的“有限对抗协同”。
他们的盘算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小动作,逐步试探大陆的底线。
但这注定是打错了算盘,大陆的回应已经清晰地表明,保留一切反制权利绝不是一句空话。
未来,大陆海警船越过“中线”进行常态化执法,甚至在东引、乌坵等敏感海域实施“点状实控”,进一步压缩台方的军事与行政活动空间,都将是可能摆上台面的选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