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姚思思 通讯员 马盛女
“楼道整洁又安全,有事邻居们都会主动帮忙。”连日来,在德清县武康街道振兴社区私营城小区,居民谈起现在的居住环境,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个曾经因“脏乱差”闻名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如今已成为邻里共治共享的温馨家园。振兴社区以“社区+党员+居民”三方协同为抓手,借助“同心聚力”居民共治项目,打开了基层治理新局面。
“三方联动”查症结
私营城小区建于1992年,共有245幢房屋、698个楼道、5000多间出租房,居住人口超1万人。因为人员结构复杂,楼道无人清扫、杂物乱堆、垃圾乱扔“三大顽疾”长期困扰小区。“以前一提私营城,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脏乱差’,有的楼道脏到无处下脚。”振兴社区党总支书记方玮对之前的情景记忆犹新。
面对治理难题,社区没有“等靠要”,迅速组织起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和居民小组长构成的“三方调研队”,通过统筹协调,党员带头走访、居民小组长发挥熟人优势,利用夜晚和周末,挨家挨户敲门,倾听居民意见,也收集大家“希望有人管、愿意参与管”的真实声音。经过多次三方座谈,社区将“无人清扫”“无人牵头”等痛点一一厘清,最终锁定核心问题——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旁观者”太多,“行动者”太少。
“不能只算政府投入的‘经济账’,更要算社区可持续的‘治理账’。”在武康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支持下,振兴社区果断推出“同心聚力”居民共治项目,明确社区搭台、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协同路径,为后续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方协同”建机制
找到问题根源后,社区、党员和居民三方迅速由“调研队”转型为“行动队”,一步步建立起清晰的治理机制。
社区将私营城划分为15个网格,创新推出“1+3+N”网格管理模式:由1名网格长统筹,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和居民小组长3类骨干分片包干,再广泛招募居民担任N个楼道长。党员率先报名,居民小组长积极推荐,原本“不愿管”的居民也在邻里带动下陆续加入。“一开始只招到10多位楼道长,后来党员上门谈心、讲意义,队伍逐渐扩大到100多人。”方玮介绍。
刚铺开时,部分网格因居民配合度低、经验不足,效果并不明显。三方再次合议,决定“集中力量打造样板”:在持续扩充楼道长队伍的同时,重点攻坚一个网格——社区工作人员驻点指导,党员率先清理自家楼道,楼道长每日巡查记录。不到1个月,该网格楼道焕然一新,从“杂物堵路”变得整洁通畅,还添置了便民信息栏。“看到隔壁楼道这么干净,我们也想试试。”其他网格居民主动请教,治理热情被彻底激活。
为激励更多人参与,三方共同推出积分奖励制度,向楼道长发放“积分存折”——巡查、清理、调解都能积分,年底兑换米、油等实物;每年还评选“优秀楼道长”并公开表彰,让参与者有实惠更有荣誉。“帮邻居忙还能换生活用品,特别有意义!”楼道长闻凤英高兴地说。
“三方共治”效能显
随着协同机制不断深入,私营城小区的改变不止于“面子”,更深入到了“里子”,邻里关系也越发温暖。
上月的一天中午,突起狂风暴雨,宏基路128号楼道长廖春茶在巡查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便跑去查看,发现楼顶的太阳能掉下来砸中了一辆汽车。她一边劝导路人离开,一边向社区汇报情况。社区工作人员收到消息立即赶到现场,一边拉起警戒线,一边上顶楼排查再次掉落的险情。事后,廖春茶还协助社区挨家挨户走访,排摸太阳能安装情况,共同排除社区安全隐患。
居民老张感慨地说:“还好社区处置及时,万一再砸到人就麻烦了。”方玮趁机邀请:“要不要也来做楼道长?”老张毫不犹豫说道:“以前觉得麻烦,现在明白了楼道长的重要性,我报名加入!”之后,他还动员5位邻居加入,成为社区治理的生力军。
这件事是三方共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通过“1+3+N”模式,私营城小区累计解决楼道堵塞、垃圾堆放等问题超千件,调解纠纷10余起;新增259个楼道信息栏、5处租赁信息板,不仅实用,更成了邻里之间的“连心桥”。“以前见面不打招呼,现在一起打扫楼道、商量事情,邻里比亲戚还亲。”居民李阿姨感慨道。
如今,“我的楼道我守护”“我的社区我参与”已成为私营城小区居民的共识。方玮表示:“‘同心聚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社区、党员、居民真正拧成一股绳——社区把台搭好,党员把头带好,居民全力参与,才能把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写成一张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