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9月8日,以色列东南部方向突然拉响大规模空袭警报——也门胡塞武装发射的多架自杀式无人机成功突破防线,直逼耶路撒冷和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核心区域。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不仅标志着胡塞武装首次将战火烧至以色列内陆,更暴露了以色列防空体系的潜在漏洞。据以色列国防军通报,空军紧急出动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黑鹰直升机及多架战斗机升空拦截,但折腾数小时后,却以“错误警报”草草收场。然而,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利阿准将随后公开承认,首批三架无人机已锁定本古里安机场、拉蒙机场和迪莫纳核设施,第二波袭击更是直指以色列“战略命门”——迪莫纳核反应堆。
这场袭击的戏剧性在于,以色列国防军从“紧急拦截”到“否认袭击”的180度转变,暴露了其防空体系的尴尬处境。胡塞武装无人机不仅绕过“铁穹”防空系统,甚至在埃拉特市引发持续警报——据称一架无人机成功规避两枚铁穹导弹拦截,迫使以色列不得不承认“存在低空盲区”。更耐人寻味的是,胡塞武装选择的目标极具针对性:拉蒙机场是以色列向高加索战场(阿塞拜疆)和乌克兰战场输送弹药的关键枢纽,而迪莫纳核设施则是以色列核威慑能力的核心。这种“精准点穴”的战术,远非“草莽武装”所能为,背后或隐现地区大国的战略博弈。
胡塞武装“技术跃升”:低成本武器挑战高技术防线
胡塞武装此次袭击的“成功”,核心在于其无人机战术的颠覆性创新。传统自杀式无人机依赖高速突防,但胡塞武装却选择“低空慢速渗透”——利用以色列防空系统对高空目标的优先拦截逻辑,以低空飞行规避雷达探测。埃拉特市的防空警报持续数小时,正是这种“慢速折磨”的典型体现:无人机以数百公里时速飞行,防空导弹需频繁调整拦截弹道,导致两枚铁穹导弹均未命中目标。这种“一架换两弹”的战损比,对以色列而言堪称“血亏”。
更值得关注的是胡塞武装的“持续施压”策略。9月8日首批无人机袭击后,第二波次无人机紧随而至,部分坠落在拉蒙机场附近,其余则继续向迪莫纳核设施方向飞行。这种“分批次、多方向”的攻击模式,迫使以色列空军分散拦截力量,进一步放大防空体系的漏洞。胡塞武装发言人虽未透露第二批袭击细节,但明确警告“若以色列不停止加沙战争,将继续袭击核设施”。这种“非对称威慑”的逻辑,与伊朗过去对以色列的“模糊战略”如出一辙——通过保持攻击不确定性,迫使对手陷入长期防御消耗。
地缘棋局:胡塞武装背后的“代理人战争”阴影
胡塞武装的突然“技术升级”,很难脱离地区大国的影子。作为伊朗支持的“抵抗轴心”核心成员,胡塞武装长期接受伊朗的技术援助,包括无人机设计、导航系统及战术培训。此次袭击中,胡塞武装无人机能精准定位迪莫纳核设施,甚至掌握以色列防空系统的低空盲区,显然得益于外部情报支持。更微妙的是,袭击时机选择在以色列向乌克兰和高加索战场输送弹药的关键节点——拉蒙机场的瘫痪,直接切断了以色列对北约盟友的军事援助通道,这无疑是对俄罗斯的“隐性示好”。
从更宏观视角看,胡塞武装的行动已超越也门内战范畴,成为中东地缘博弈的“代理人战场”。以色列近年来深度介入乌克兰战争,向阿塞拜疆提供军事支持,早已触怒俄罗斯及其盟友。胡塞武装选择此时升级对以袭击,既是对加沙战争的直接回应,也是对以色列“远交近攻”战略的反制。而以色列国防军“拦截失败”后的“否认战术”,则暴露了其在多线作战压力下的战略焦虑——既要应对伊朗核威胁,又要防范胡塞武装“苍蝇式”骚扰,更需警惕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这种“四面受敌”的困境,或迫使以色列重新评估其中东政策。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