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的金山嘴渔村、热热闹闹的枫溪长廊、古朴宁静的玉秀桥……这些金山人熟悉的风景,在颜料与画纸间翩然重生,而赋予它们灵魂的,正是金山本土画家沈倩。
作为土生土长的金山人,在沈倩眼中,家乡恰似她调色盘上流动的颜料,在时光的晕染中不断绽放出令人惊艳的新色彩。
点击图片,一秒成画
自幼跟随设计师外公长大的她,从小就培养出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感知。长大后离开家乡赴异地求学、出国深造,在职场漂泊多年后,她时不时会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直到某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涌入心田,她决定让生活回归本真。“比起逛商场,我更钟爱穿梭于菜场和农场之间。那里有着空旷的视野,四季分明,春种秋收,有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安心。”沈倩说。
作品《沙滩上的烟花》
或许是过往的匆忙让她忽略了身边的风景,或许是阅历的积淀让她的目光更加敏锐,回到金山的她愈加发现、读懂了家乡独特的美:这里既有现代化都市的便捷设施,又保留着江南水乡的田园诗意;既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乡野情趣,也不乏高楼林立的都市气象。那些白墙黛瓦、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那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街巷建筑,无一不是绝佳的创作素材。
当艺术家的灵感与金山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相遇,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便应运而生。
作品 《渔村老船》
在她的作品《渔村老船》中,透过她独特的视角,走进一个静谧而深远的诗意世界:两艘老旧的渔船静默地停泊在荒草丛生的空地上,远处是错落有致的厂房与村落。在朦胧的天色中与近景交织成一道现实与记忆的边界。渔船,是金山往昔岁月的忠实见证,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劳作与记忆;而远方现代的厂房则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变迁与新生力量。
“我不确定这些作品能否触动人们,或者勾起某些熟悉的回忆,但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艺术作品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它不一定在美术馆,它就在我们身边。”沈倩表示。
谈及为何会想到把故乡的景色画作一幅幅小幅水彩画,她娓娓道来:“水彩画除了娴熟的技法经验,也考验临场发挥的能力。颜料随着水在纸面的流动扩散,有时候会晕染出画面,呈现出人意料的效果。与严肃的大幅创作相比,小幅的水彩更像一种轻松的娱乐,我很享受作画的过程。快则十分钟,慢则几个小时,画坏了,就重新再来,没有心理负担。目前的小幅写生,也是为今后的大幅创作做前期的准备工作和积累。”
平时出门,她会随身携带作画工具。有巴掌大的迷你水彩本,也有各种尺寸的颜料盒,水彩画非常适合快速地捕捉灵感,有时候看到心动的场景,她便在现场拿起笔就画,把自己的感受直观地呈现于画纸之上。
“法国的‘巴比松画派’,有一群艺术大师,专门画郊区的风土人情,留下了很多了不起的作品。我们金山,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巴比松’呢?”沈倩笑着说。
对于艺术的探索,她没有止步,沈倩计划走遍金山的每个角落,用画笔记录下更多动人的风景。她希望待素材积累成熟之时,能创作一套以金山风景为主题的系列作品。
滑动阅览
《三桥别院》
《枕水人家》
《致和桥》
《初夏的沙滩》
《近秋收》
作品 《日落的停留》
《岛》
《金山卫站》
《饭后散步》
《夜归》
如今的金山,就像一个巨大的艺术调色盘,生态与文化的双螺旋正在重塑这片滨水沃土。在沈倩的笔下,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流转的时光里,一幅超越想象的未来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金山的故事,将在这永不干涸的色彩长河中,生生不息地延续……
记者/编辑:程佳域、俞萝寅
责编:程佳域
审核:陈建军、林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