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1996年冬,武汉的天格外冷!医院六楼的病房没有暖气,徐迟坐在床边,外面梧桐树的叶子早落光了。
棉服洗得发白,手指在窗框上蹭到冰碴,入院已有半个月。
一到夜深,他总盯着楼下出神。有时会出奇地安静。那天晚上,护士查房到十一点刚过。他突然站起来,动作很慢。扶着床头柜,一步步挪到窗边。手伸向窗上的铁扣,掰的时候手一直抖。玻璃开了条缝,冷风一下灌进来。护士刚转身,还没走到门口。楼下传来一声闷响。
(很多人都说,到了这把年纪,人的心就不再波澜。殊不知,有些执念是老去也消不掉的。)
时间向后推几十年。徐迟的家在浙江南浔。家里有三进老院。祖上做丝绸买卖。父亲是体育教师,从日本留学回国,常说‘身体得壮,才能扛事’。
徐迟小时候爱看书。楚辞、诗经,常翻到破。练跑步也是家常事。跑进风里,袖子鼓得满满。
1936年,他回南浔中学教书。第一天上课讲诗经。抬头一看,窗台有个姑娘在擦玻璃。穿月白衫,扎麻花辫。那年他们遇见了,她叫陈松。
好几夜,徐迟熬夜写日记。全是见她的情景:她唱歌像风铃,她捡铅笔时辫子扫过他的鞋尖。日记写了四十多页。课间悄悄塞到她的书里。
三天后,陈松把本子还给他,脸红红的。手指搅着衣角,只说了一句‘我愿意’。那天他们站在桂树下,相对半个时辰。操场都是桂花香。徐迟手心里全是汗。
婚后,徐迟没有停下写作。1957年,他跟队伍去沙漠。稿纸上全是黄沙。后来《地质之光》传阅一时。
1977年,他去采访陈景润。筒子楼很小。陈景润低头写字,每天笔芯都用黑了。徐迟坐门口,写笔记,记录了几个本子。连陈景润给孩子系红领巾时的手抖,都记得分明。
这些年,他写了许多。但每次回家,桌子上总有陈松织的毛衣、做的桂花糖。那是最温暖的东西。
1966年,风向变了。有人砸门,贴上‘反动文人’四个字。徐迟被推出来,陈松在台阶下流泪,毛衣差最后几针,却被撕断。他被关牛棚,夜里冻得发抖。早晨挂牌子,背上全是烂白菜。
每个周末,孩子和陈松会来探望。隔着栏杆,小儿子手里拿糖火烧。大女儿举着作业本,喊‘爸爸,这是我写的’。陈松递进来一包衣服,塞着小纸条:‘家里桂树发新芽了,等你回来’。
1976年冬,雪很大,徐迟被放出来。陈松抱着他,一头白发。桌上是她捡回来的译稿,沾着茶渍。陈松递来姜茶,辣得他直咳嗽。外头桂树全是雪,像家乡的冬天。
可日子终究安稳不了。1984年冬,陈松病重。协和医院的病房里,她插着管子,脸色青得像老宅的苔藓。徐迟握着她的手,手心发凉。陈松说,‘桂树该剪枝了’。凌晨时,她走了。
陈松去世的事,好像把徐迟的心掏空了一截。之后好几年,他变得沉默。
1989年清明,他在文联走廊遇到陈彬彬。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眼里有光。她说自己常教他的文章,说父亲也是知识分子,文革挨过斗。两个人慢慢熟识起来,时常在紫竹院长椅上聊天,陈彬彬的睫毛翘起时,让徐迟想起五十年前的陈松。
1992年中秋,徐迟把她领回家里。大女儿猛地砸下苹果:‘她比你小二十岁。’小儿子骂骂咧咧跑出门。屋子里剩徐迟一个人。他盯着茶几上的搪瓷杯。杯身掉了漆,盖子里是多年前泡过的桂花茶痕。
日子再难凑齐。从那以后,家里再没那种温吞安稳的气氛。陈彬彬偶尔提起别的文人,说那些才是真的先锋。吃火锅时,有一次远远地把碗摔了。瓷片划在徐迟手上,有血,他想起当年牛棚磕破嘴角的疼。
陈彬彬最后还是走了。春天,她带走了一条紫色围巾。那是陈松织的,角上有一棵红线小桂树。
小说投稿,总收回退稿单。编辑留话:‘风格不合,不收’。无人再排队买他的作品。稿纸堆在桌角,收废品的人说:‘这些没字儿,占地’。
有时他翻开早年的情书。上面写着:‘今天的风里有桂香,像你的笑’。现下,那些桂花味都散了。窗外的桂树已很高。可武汉的冬天,只有冰碴,没香气。
1996年冬天,徐迟的世界越来越小。医院病房越来越冷。口袋里始终放着一张纸条:‘家里桂树发新芽了。’那年没有回信。
护士整理床铺,枕头下是一本旧日记。封底蹭着一小块口红,是很久以前陈松留下的。风吹着退稿纸,从窗缝卷出去。楼下梧桐树的枝桠上,挂着一沓没发出的稿子。
那天夜里,风特别大。徐迟撑了半个月,还是走了。只有他手里攥着一句话:‘想找松松。’
世人都说他是为爱绝望。可大概不止于此。写过那么多诗,挨过风雪批斗,到头来,却败在漫长的孤独和‘被否定’里。人到晚年,最怕的不是肉体痛苦,而是旧世界慢慢离自己远去,再无人听见他写下的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