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台机器,它能通过无处不在的监控,预测出即将发生的所有暴力犯罪,并告诉你如何阻止。
你,愿意把整个世界的管理权,交给它吗?
十多年前,当《西部世界》和《黑暗骑士》的编剧乔纳森·诺兰,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都以为这只是科幻。
十年后,当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算法推荐”和“数据监控”时,再回头看这部豆瓣五季评分均在9.3+的神作,你才会惊觉:这哪里是科幻。这,分明就是一部,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冰冷的“预言书”。
它,就是《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
一场始于“9·11”的“思想实验”
在聊剧情前,你必须知道这部剧诞生的时代背景。
它首播于2011年,恰逢9·11恐怖袭击事件十周年。彼时的美国,正笼罩在一种巨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之中。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政府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全民监控”计划。
诺兰的野心,就是把这个,真实发生在我们世界里的“安全与自由的电车难题”,进行一次,最大胆的沙盘推演。
于是,“机器”(The Machine),诞生了。
一个由天才程序员芬奇,为政府打造的人工智能。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但政府,只关心那些威胁国家安全的“相关号码”。至于那些,即将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谋杀、抢劫、绑架……则被视为“无关号码”,每天午夜,自动删除。
我跟你讲,这部剧最伟大的设计,就在于这个“无关列表”。
它用一种最残忍的方式,提出了第一个拷问:在一个由“国家利益”所定义的宏大叙事里,一个“普通人”的生死,算不算数?
芬奇,用他的行动,给出了答案。他,背叛了政府,为自己,留了一个“后门”。
一场“科幻”与“现实”的神奇共振
芬奇,一个社恐的天才。里瑟,一个失意的特工。
一人一枪,一辆车,一张写着“社会安全号”的纸条。他们,就像这个冰冷数据时代的“都市游侠”,在纽约的钢铁丛林里,执行着一场场,不为人知的“正义”。
然而,就在所有观众,都还沉浸在这种“单元探案”的快感中时,2013年,现实,给了这部剧,一次最神奇的“加冕”。
爱德华·斯诺登,向全世界,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计划”。
那一刻,全世界都震惊地发现,《疑犯追踪》里那些关于“全民监控”的“科幻”情节,竟然,就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这部剧,从此,一战封神。
一场关于“神明”的终极战争
当科幻,已经成为现实。诺兰,则将他的思想实验,推向了更宏大的终局。
他,为“机器”,创造了一个“邪恶的镜像”——“撒玛利亚人”(Samaritan)。
如果说,芬奇的“机器”,还像一个,尊重人类自由意志的“守护天使”。它只“告知”,不“干涉”。
那么,“撒玛利亚人”,则是一个,彻底的“独裁暴君”。它追求的,是绝对的“安全”,绝对的“秩序”。它要消灭的,不仅是“犯罪”,更是“犯罪的可能性”——也就是,人类的“自由意志”。
于是,故事,从“人与人的战争”,彻底升维为,“两种不同‘神明’的战争”。
所以,现在你明白了吗?
《疑犯追踪》之所以能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绝不仅仅是因为李四(里瑟)和大锤(肖)有多帅,或是宅总(芬奇)有多萌。
而是因为它,在十多年前,就以一种近乎“先知”的姿态,预言了我们今天,所要面临的一切。
它告诉你,当科技,发展到足以,为我们规避所有“风险”时,我们,也可能,将要付出,名为“自由”的,最昂贵的代价。
当算法,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时,你,还算是“你”吗?
这个问题,诺兰,在十年前,已经提出。而我们,直到今天,仍在寻找答案。
互动话题:
如果让你在“机器”所代表的“充满风险的自由”,和“撒玛利亚人”所代表的“绝对安全的奴役”之间,做出选择,你会选哪一个?
欢迎来评论区,进行一场“高段位”的哲学辩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