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很是热闹,不仅有大批士兵骑马持枪巡逻,还有装甲车震撼驶过边境草原,而这些军事上的大动作,实际来自“边防合作-2025”联合演练,目的很可能是为了中俄蒙延宕了4年的那个大计划而做的安保上面的准备。
在8月末举行的上合组织会议上,中俄蒙就加快推动“西伯利亚2号”管道项目达成一致。注意,该管道项目从2021年就开始了立项和规划,但一直没开始真正动工,主要原因在于资金不足、制裁限制、跨境协调等多重因素。
终于,在上合会议尾声之际,中俄蒙签署了“西伯利亚2号”管道项目备忘录,其中约定,中俄建设通过蒙古国的过境天然气管道,管道建成后,对华天然气年供应量将达到440亿立方米。目前正在进行设计工作,预计这条管道将于2030年正式启动。
尽管这次上合会议达成的备忘录是政治与合作意向文件,不是施工合同,但它标志着三方意愿明确、项目方向确定。因此,该项目已经从停滞状态向实施准备阶段迈进,明确了三方合作、管道路线、供应量和预计启动时间。只是融资和施工还需落实。
融资问题好说,《天津宣言》中提到,抓紧成立上合开发银行。同时,俄财政部也提出了,在俄境内发行主权债券,用人民币计价。翻译过来就是,修管道的钱,先借中国的,此后俄罗斯有钱了,连本带息还上。
融资问题说完了,那么施工问题呢?对于“西伯利亚2号”这样跨境的大型管道项目来说,施工问题比融资更复杂更难搞。首先,跨境协调难度大。项目经过俄罗斯→蒙古国→中国三国境内,需要三国政府和地方部门的审批、许可。三方需要提前解决磋商好土地征用、环境评估、跨境法规差异、边境安全等问题。
另外,技术层面,管道属于高压天然气运输系统,需要专业施工队伍、先进设备和安全标准。这个倒好说,不好说的在于设备、材料可能涉及国际采购,俄罗斯迫于西方制裁压力,很难从西方买到所需的关键设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施工沿线可能会有一些安全风险,比如盘踞在中巴经济走廊的俾路支地方武装。其和中蒙俄管道虽然地理上不是完全重叠,但类比来看:这种大型跨境项目,往往容易成为极端势力的袭击目标。
另外,“北溪2号”管道项目的教训也不得不警惕。2022年北溪管道爆炸案,到今天才真正锁定了7名嫌疑人,这些人的国籍均为乌克兰。这件事给“西伯利亚2号”的教训是,必须在施工沿线部署有效的安保措施,开头提到的联合军演就是体现之一。
“北溪2号”的经验告诉我们,管道项目不仅是工程和资金问题,更是国际政治与安全博弈,“西伯利亚2号”必须未雨绸缪。
总的来看,“西伯利亚2号”项目如果想顺利推进,需要提前把安全、制裁风险、跨国合作机制都铺好,即便技术可行、资金充足,也要防备可能出现的一再延误或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破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