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护言医语”
点击加星★ 每天看医护那些事儿 ❤
当 60 岁胰腺癌患者的儿子张先生接到匿名电话时,他不会想到,母亲的死亡会成为一场医疗内斗的导火索。电话那头的人不仅精准报出母亲的病历细节,甚至连手术中出血的时间点都了如指掌,还 "贴心" 地附上了给医务委员会的投诉模板 —— 这不是正义的举报,而是一场由同行医生精心策划的报复。
0 1
香港将军澳医院涉案的两名医生绝非等闲之辈:57 岁的顾问医生是退休返聘的 "德高望重" 之辈,从医 30 多年,资历比医院行政总监还高;35 岁的副顾问医生则是行业新锐。他们与洪医生的团队争夺的,是 "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术" 这块高地 —— 这项能精准诊断胰腺癌的技术,既是救命的手术刀,也是医生学术地位的筹码。
医院不是没有察觉暗流涌动。为了化解矛盾,院方特意将手术分配权交给第三方医生,还天真地认为两组人关系 "良好"。直到 TVB《东张西望》连续三天曝光录音,人们才惊觉这层和睦多么虚假:洪医生在录音中自责 "个人失误",却被其他高年资医生纠正为 "已知并发症"。专业判断的分歧,最终演变成用病历隐私作为武器的厮杀。
最令人唏嘘的是患者的遭遇。那位胰腺癌晚期的老人不会知道,自己的死亡记录会被同事偷偷调出;其他被泄露病历的患者更难想象,躺在病床上向医生坦陈的隐私,有一天会成为别人举报信里的 "证据"。
0 2
香港医院管理局的 CMS 系统本该是隐私的守护者。这套记录所有访问痕迹的系统,正是 2008 年万余名患者病历外泄后痛定思痛的产物。但技术再精密,也挡不住一颗算计的心 —— 涉事医生明知每次登录都会留下痕迹,依然铤而走险查阅不属于自己团队的患者资料。
这让人想起立法会议员田北辰的质问:"如果有正常举报渠道,他们为何不用?" 医院坚称有内部投诉机制,但陈凯欣议员的话更耐人寻味:香港医院的 "敢言文化" 根本没建立起来,之前连手术灯坠落都是靠医护捅给媒体才曝光。当制度内的通道堵塞,歪门邪道就会滋生。那位退休返聘的老医生,或许正是利用了资历带来的监管盲区,才敢如此明目张胆。
更讽刺的是香港严苛的隐私保护法规。按规定,即便是学术交流需要病例,都得经过严格审批;医院外的机构要查病历,必须法院授权。可这些条款在利益冲突面前形同虚设。患者政策联机主席林志釉直言:"这是医管局种下的祸根",长期保守处理医疗事故的态度,让本该阳光透明的行业蒙上阴影。
0 3
事件导致的后果正在发酵:两名医生被捕,另一医生也已离开将军澳医院,导致该院“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术”停摆。那些等待诊断的胰腺癌患者,突然发现救命的技术因为医生内斗而断供。
这事儿最让我难受的,是患者家属的反应。
张先生收到匿名信时,第一反应不是“终于有人帮我讨公道”,而是“这些隐私信息,医生怎么能随便给我?”(他在采访里说:“我妈刚走,他们就来挑事,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医院内部有问题。”)
你看,连患者都开始怀疑医生了。
这些年,医患关系本来就像走钢丝。医生怕患者“医闹”,患者怕医生“过度医疗”;医生要应付考核,患者要抢号源。可至少,大家还相信“医生之间不会互相捅刀子”——毕竟都是穿白大褂的,懂病的苦,知患的难。
可现在呢?俩医生用一沓病历,把这份信任撕了个大口子。
医疗不是战场,患者不是战利品。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搞垮对手”的医生,而是“一起托住生命”的战友。
毕竟,当你在手术台上拼命时,你希望并肩的是并肩作战的兄弟,还是背后捅刀的敌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