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直到成为“最简洁的存在”——河原温的生命漫游

0
分享至



《我起床》,1968–1979

文字以橡皮图章盖印于明信片,尺寸可变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 百万年基金会



河原温1978年12月访港期间的创作,

包括《我遇见》、《我去过》、《我起床》、

《我阅读》、《我还活着》与两幅日期绘画,

以及两张河原温在文华东方酒店房间内的相片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 百万年基金会


河原温1978年12月访港期间的创作,

包括《我遇见》、《我去过》、《我起床》、

《我阅读》、《我还活着》与两幅日期绘画,

以及两张河原温在文华东方酒店房间内的相片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 百万年基金会

一条红线盘桓于黑白地图册页。如毛细血管一般,它穿梭在中国香港岛的“心脏”区域中环:自位于干诺道中的文华东方酒店起始,绕毕打街一圈后向皇后大道行进,再经由雪厂街的跋涉回到遮打道,忽地戛然终止。1978年12月22日至26日,每天都有类似的不规则形状诞生 —— 这是河原温名为《我去过》(I WENT)的系列的一部分,地图上的线条,则如实地记录着艺术家当日的活动轨迹。造访香港的五天时间,系列每天更新,河原温的行迹也一目了然:除去中环漫游,其中一天,他乘天星小轮抵达对岸的九龙;另一日,他几乎仅在酒店周遭活动,线条浓缩成点。

这是特殊的五天:不同于日本冬季的严寒,香港的圣诞异常温暖;又因河原温生在圣诞前夜,旅行恰好逢上他的46岁生日。文华东方的酒店房间内,他在深色画布上以锐利的白色无衬线字体绘出两幅标志性的“日期绘画”(又名《今日》系列),“DEC. 23, 1978”和“DEC. 24, 1978”,并将本地购入的当日剪报存进收藏日期绘画的纸盒,其中一张《星岛日报》,左下角便刊登有德黑兰游行示威的报道。


《1978年12月23日》,1978

塑胶彩布本,河原温1978年12月访港期间创作的日期绘画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 百万年基金会

在位于大馆当代美术馆的展厅内目睹五幅被放大的地图册以及“日期绘画”,时空仿若错置:时间向前47年,我们与艺术家仅隔一条威灵顿街的距离;然而即使回到47年前,或许也没人能在街头认出河原温。1965年迁居至纽约后,他从未在画册中透露过自己的生平,不透露自己的实际年龄,从未在公众面前露面,从未用自己的语言谈论过自己的作品,也没有任何近期的肖像或访谈。尽管作品包含无数的“我”,亲密到观者能轻易知晓他的起床时间、活动轨迹、阅读内容,我们却始终难以寻觅这个真正的“我”。“河原温用缺席制造出一种持续的在场”,艺术评论曾这样形容。

为什么在1978年末尾来到中国香港?大馆展览“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的联合策展人郭瑛提及彼时的背景,“1978年,香港正面对三中全会以及越南难民的问题”:就在河原温抵达前后几日,越南船民被港英政府驱逐出境,中国内地宣布了新的政策转向。一直高度专注政治议题的河原温,对这一历史节点下的香港好奇 —— 于是,在前互联网时代,他选择以跨地域的、国际性的漫游,来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 同样的旅行还发生在2008年的北京和上海,彼时,即将举行奥运会的中国内地正历经着巨大的转折。


《今天》系列,1966–2013

塑胶彩布本、手工纸箱,许多内含剪报,尺寸可变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 百万年基金会

大多数艺术史家描述河原温,总会将“时间”和“存在”作为其艺术实践的关键词:《日期绘画》是确凿无疑、不可动摇的日期,同时是与当地公共记忆相关的私人日记;“开放的系统”(《我起床》(I GOT UP)、《我去过》(I WENT)、《我遇见》(I MET)、《我还活着》(I AM STILL ALIVE)等系列作品)之中,明信片上图章盖出的起床时间、电报的发送时间无可撼动,《百万年》(One Million Years)直接将宏大的时间作为主体;遑论河原温一切作品都基于长时间的持续与重复,《日期绘画》持续47年,《我起床》、《我去过》、《我遇见》持续12年,《我还活着》持续30年,《百万年》预估需要半个世纪才能由世界各地的朗读者共同完成。

这些关乎时间的精确的数字,时常让人忽视作品背后空间的持续转换 —— 和时间类似,河原温也为自己构建了关乎空间的严苛的秩序。譬如他曾在五大洲的137个城市以当地标记时间的习惯创作“日期绘画”;起床时间、地址的背面,是经过甄选的、作为城市地标象征的图像,它代表着移动和航行的存在;《百万年》这件行为作品根据他的要求,每次对公元前998031年直到公元1969年,以及公元1998年直到公元1001997年之间所有具体年份数字的朗读,都由上次中断处于不同的城市接续进行 —— 伦敦、柏林、卡塞尔、新加坡等——之后由中国香港接棒继续朗读《百万年》。


《我起床》,1968–1979

文字以橡皮图章盖印于明信片,尺寸可变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 百万年基金会

联合策展人侯瀚如与河原温是多年故友。他认为,河原温在日本、墨西哥、巴黎、纽约及更多地区的经验,不是“考察”或“进修”,而是一种命运性的流动——由此及彼,故而不在此地,也不在彼地。

鲜少有人留意,河原温曾有过一段超现实具象绘画的时期:画面被沉重的铅灰色填满,类人生物的肢体呈现出残损的形态,窒息、绝望扑面而来。这位目睹二战以及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艺术家,在可考的195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我没有中年人那种怀旧之情。相反,我心中充满了想要摧毁一切的迫切欲望......画面的对称结构太弱,无法表达当今社会的荒诞和绝望的焦虑,我们自身被社会机制及其巨大的物质能量所分裂......我们应该设置多焦点的画布,让焦点之间的作用和反应产生一种结构力量,强烈地邀请观众进入绘画空间。”


河原温1978年12月访港期间的创作,

包括《我遇见》、《我去过》、《我起床》、《我阅读》、《我还活着》与两幅日期绘画,以及两张河原温在文华东方酒店房间内的相片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百万年基金会

转向或许仅仅是因为,他意识到,具象绘画不足以表达他对生命真实的感受 —— 任何言说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启发了河原温,让他开始制定关于时间、空间和生命的规则,直至把自己的生活、生命作为艺术表达的媒材。但我们都知道后来的故事,由于去除“理念以外所有的杂音”,终生坚守这个规则,他“无处不在,却无从可见”,甚至,最终超越时间和空间本身,成为“最单纯、最简洁的存在”。这种存在因时空规则而生,却最终逸出时空秩序,如同《百万年》缺失的二十九年,无法被解释,仅能被想象。


《百万年》1993年至今

数字列印于活页夹装订的纸本、现场表演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百万年基金会


《百万年:未来》,1980–1998

皮革封面活页夹,各配封套、塑料书套、印刷插页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 百万年基金会


“摇摆的记忆屈服于无可动摇的日期” —— 有人曾以辛波斯卡的诗句形容河原温的作品。正如日期的无可动摇,存在似乎也因记录的确凿而变得坚固。这是否也昭示着,河原温所处时代所弥漫的精神危机,以及相应的对“确凿的存在”的需求?

是的。河原温经历过世界大战,原子弹在广岛跟长崎的爆炸,对他来说是个重大的影响。那时候他很年轻,发现生存没有那么容易,存在更不是一种必然,这也让他后来的作品体现出一个想法:每一天都值得留下一些痕迹。如果你看过他早期的绘画,会发现那些形象都很超现实,人像昆虫,还断了肢体。河原温对于人性、生存、世界的脆弱性一直感兴趣,最后才找到这种最简单的、每个人都能够掌握的方式,去记录自己的一天。

我记得那些早期的画作,主体显出扭拧、残忍的形态,与后来的日期绘画的极简气质截然不同。他的创作转向是如何发生的?是否有受到同时期艺术家的影响?

他从来没有接受过访问,所以转向发生的原因是我们推敲的。那个时候他的技法、绘制的形象,其实没办法表现一种更远大、更抽象也更基本的生命的quality,也就是说,那些画作无法跟他的心境和精神相匹配。转化也不是突然发生的,因为在他创作“日期绘画”之前,有两三幅作品也是画很简单的文字、符号,像是摩斯密码,在百万年基金会的网站上能看到。

我听说那个时候他和其他艺术家做了很多讨论,特别美国当时聚集着很多日本观念艺术家,比如小野洋子、草间弥生,他们意识到作品还有许多其他的表达方式。另一个和他同时期的艺术家Sol LeWitt,抽离、冷静,以一连串与观念有关的指令构成作品,每个人都可以重现他的作品 —— 他也是河原温的好友。

在《我起床》、《我阅读》、《我遇见》、《我去过》系列作品中,“我”是主体,也是核心,《百万年》却呈现出“我”的缺失,将主体让位于更广博的时间。某种意义上,《百万年》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河原温对“存在”的另一种理解,即,“我”不再是小我,而是与更大的存在兼容的另一个“我”?大馆在设置展览动线时如何呈现这二者?

我们从联合策展人侯瀚如的口中了解到,河原温平日其实是个很爱开玩笑、喜欢打麻将的幽默的人,同时他也喜欢哲学性的探讨。时间是他一生探索的话题,因此《百万年》的发生不一定意味着创作的转变,而是艺术家始终对不同议题有兴趣,但需要时间去让思想发酵成可以呈现出来的作品。

时间是我们策展、设置展览动线时的重要概念。那些记录系列的作品的排列,是跟着观众的身体走动的方向和节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百万年》并不直接跟其他作品产生对话,但也是围绕时间展开的。我们起初就想把这两套作品放在同一个空间里,当观众的眼睛在游走,《百万年》的时间也同步在进行。每一次关于具体年份数字的朗读,都像是钟声,平均地嘀嗒嘀嗒。

规则展现在所有作品的形式和创作过程中 —— 在您看来,河原温有过受制于这些规则的时刻吗?他如何超越规则带来的不自由?

我们经常会讲一个很搞笑的故事,有时候到了晚上,朋友约河原温出去玩,如果是在同一个大楼里,他会说ok,但如果离开他工作室所在的大楼,他就会拒绝,因为他已经把当天的活动轨迹画好了,所以不能再出门。我觉得,规则对他来说是生活的节奏。他有时候也让自己打破订立的规则,所以这些规则不是为了完全遵守而存在。某种意义上,他的自由没有受到规则的限制,反而是规则赋予了他打破规则才能得到的自由。

我们通常认为,“记录”这一行为并不具备创造力,因为它没有生产出新的东西。在河原温的作品中,记录与创造,如何转化,又如何共存?

作为一个策展人,我觉得很多手法或者主题会被不同的艺术家使用或者回应,但是怎样产生有趣的化学作用,还是跟人以及时代有关。记录的手法,很多艺术家都用过,但河原温使用它的方式,是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参与。这次我们给河原温写艺术家生平,打开百万年基金会的网页,生平页面只写了一组数字:29771。那是他生命的时长,29771天。那个瞬间我非常触动 —— 当一个人为自己制定了一种规则、一个理念,接着去除掉这个理念以外所有的杂音,变成最单纯、最简洁的存在,这便为他的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威力。

时间和存在是河原温艺术实践所探索的重心,而他个体的时间和存在几乎都依托外部媒介,比如新闻、地图、明信片,显现出公共性的“物质”。如何理解贯穿于河原温作品中的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关系?

这种公共性不仅仅在于,他所选择的通信工具能够反映每个个体共同经历的时代,也体现在一种公开性。比如说他其实也可以使用信件这种更加私密、个人的媒介,但他还是使用明信片、电报,它们的内容都是绝对公开的。甚至电报还存在一种对内容控制权的下放,它不仅公开,还可能因为他人的操作而出现失误。因此这种公共性其实更为极致。

如今的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不再相同:时间的尺度或许是以打车软件显示的数字、邮件数字,甚至是社交网络点赞、评论数字来计算的。更客观的日历时间、呈现古老智慧的天体时间都被遗忘了 —— 大馆在当下重提这些明确的“时间”,希望给观者带来怎样的启发?中国香港的时间是怎样的,大家是对时间的概念更清晰还是更模糊?

每个人都在使用社交媒体,科技其实让我们的时间多了很多个“点”,也就是时间留下的痕迹。以前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来留下痕迹,当然,或许1000个人里面也找不到几个人写日记,但现在因为新的科技,我们至少可以像河原温一样,为日常留下痕迹。我无法讲述整体的时间,但就我个人而言,天天上班再回想时间,一切都是模糊的。如果我不是出差或放假,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里,你问我具体在做什么,我可能无法回答你。一些特别的时刻可能会有它的独立性。

这次做河原温的展览,在和他的作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有给你带来哪些影响和启发呢?

记得前期筹备时打开《我起床》那组作品的档案箱,把明信片一张张从包装的纸里拿出来,感受非常震撼,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的双手都在抖。很久都没有感受到作品当中的温暖。我也喜欢聪明的艺术家,还有跟社会议题紧密相关的艺术家,甚至我的策展迷恋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但这样一种被纯粹的人性打动的感受持续了很久,所以这次的确是非常特别的经历。


《我起床》,1968–1979

文字以橡皮图章盖印于明信片,尺寸可变

展览场景:「河原温:自由之律,律之自由」

大馆当代美术馆,2025 © 百万年基金会

采访、撰文May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新婚夜妻子拒绝发生关系,隔天我就去办离婚手续,她瞬间慌了神

新婚夜妻子拒绝发生关系,隔天我就去办离婚手续,她瞬间慌了神

星宇共鸣
2025-09-10 17:22:18
女优美谷朱音渴望怀孕,老公不交功课自己想办法!

女优美谷朱音渴望怀孕,老公不交功课自己想办法!

葫芦哥爱吐槽
2025-09-15 18:54:36
倒闭1.2万家!80后集体记忆轰然崩塌,50台电脑年入千万神话破灭

倒闭1.2万家!80后集体记忆轰然崩塌,50台电脑年入千万神话破灭

财经八卦
2025-07-17 23:34:18
中美谈判紧张之际,特朗普施压34国对华制裁,中方警告出头鸟

中美谈判紧张之际,特朗普施压34国对华制裁,中方警告出头鸟

呼呼历史论
2025-09-16 05:20:18
石平事件再度升温:日本社会拒绝接受,中国坚决“拒绝废弃物”

石平事件再度升温:日本社会拒绝接受,中国坚决“拒绝废弃物”

科普100克克
2025-09-14 03:21:42
仅国内有!2017年,四川发现1只向路人求救,半月后自断胳膊求生

仅国内有!2017年,四川发现1只向路人求救,半月后自断胳膊求生

万象硬核本尊
2025-09-15 21:34:36
中国军团6胜2负!丁俊晖轰130分大胜,斯佳辉赢内战,雷佩凡爆冷

中国军团6胜2负!丁俊晖轰130分大胜,斯佳辉赢内战,雷佩凡爆冷

小李子爱体育
2025-09-16 03:19:21
Shams:勇士坚定拒绝奥尼尔+次轮签和蒙克+首轮签换库明加的报价

Shams:勇士坚定拒绝奥尼尔+次轮签和蒙克+首轮签换库明加的报价

直播吧
2025-09-15 21:48:08
中国金花王蔷惊喜复出!

中国金花王蔷惊喜复出!

网球之家
2025-09-15 23:31:04
马云预言成真?2026年,手握存款的人,或将面临三大挑战

马云预言成真?2026年,手握存款的人,或将面临三大挑战

觉慧梦吟
2025-09-08 13:38:36
护卫京畿!山东外海巨响真相:防的不是外太空而是美军的一款装备

护卫京畿!山东外海巨响真相:防的不是外太空而是美军的一款装备

健身狂人
2025-09-15 16:10:40
马德里会谈结束,美财政部长认为tiktok协议苛刻,tiktok面临延期

马德里会谈结束,美财政部长认为tiktok协议苛刻,tiktok面临延期

阿离家居
2025-09-16 02:24:24
1945年,2万日军携1万妇女躲进长白山,80年间下落不明,去哪了?

1945年,2万日军携1万妇女躲进长白山,80年间下落不明,去哪了?

小豫讲故事
2025-09-15 06:00:17
生前活活饿死没人问,死后2年18好友来哭坟

生前活活饿死没人问,死后2年18好友来哭坟

韬闻
2025-09-14 14:47:42
【紫牛头条】女子朋友圈内容被“搬运”长达数年,对方假冒身份与他人网恋 冒充者:部分消息不实,已在调解

【紫牛头条】女子朋友圈内容被“搬运”长达数年,对方假冒身份与他人网恋 冒充者:部分消息不实,已在调解

扬子晚报
2025-09-15 07:45:03
零跑汽车官宣:吉鲁成为第16万名零跑C10车主

零跑汽车官宣:吉鲁成为第16万名零跑C10车主

懂球帝
2025-09-15 11:35:13
菲内外形势大变!伊梅已无力回天,马科斯赢了,监察署长势在必得

菲内外形势大变!伊梅已无力回天,马科斯赢了,监察署长势在必得

叮当当科技
2025-09-16 04:40:35
刚刚罗永浩发文!

刚刚罗永浩发文!

天津族
2025-09-16 00:10:27
大量日系“电视棒”流入闲鱼,跟打火机一样小,预装安卓系统

大量日系“电视棒”流入闲鱼,跟打火机一样小,预装安卓系统

科技拌饭
2025-09-08 19:21:46
宗馥莉又放大招

宗馥莉又放大招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25-09-15 16:19:33
2025-09-16 06:36:49
iWeekly周末画报 incentive-icons
iWeekly周末画报
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
16061文章数 2562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中美就妥善解决TikTok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

头条要闻

中美就妥善解决TikTok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

体育要闻

诺维茨基退役十年后,德国篮球走向巅峰

娱乐要闻

60岁张曼玉定居法国:瘦成皮包骨?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官方: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 将施进一步调查

汽车要闻

后轮转向和5C 2026款梦想家把想到的都给了

态度原创

教育
房产
旅游
本地
手机

教育要闻

十五岁为什么非常重要天才不是越小越可喜而是这一年最关键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本地新闻

云游中国 | 草原驭秋风 祁连山邂逅黑河源头

手机要闻

OPPO新机大揭秘:Reno15系列与Find X9 Pro,谁更吸引你?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