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确实长这样,你们把他抓起来吧”,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的读者留言本上,稚嫩的字体和一张“通缉”涂鸦,展现了小朋友的困扰。对此,图书馆方没有一笑置之,而是认真给予回复……日常生活中,意见箱、留言本其实并不罕见,但这本图书馆的留言本为何成为现象级议题,引起网友“围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有人提出饮水机水质不达标,图书馆委托两家机构检测并将合格报告附在留言;有小朋友吐槽“为什么卫生间老‘事’没纸”,图书馆表示保洁人员会加强巡查,还有人指出小朋友的错别字,配以暖心的微笑符号……这里的留言本上,有形态各异的字迹、生动鲜活的涂鸦,还有读者之间的互动跟评、图书馆方的认真回复,一字一句、一来一往,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有过意见建议石沉大海的无奈。线上客服的自动回复、服务窗口的程式化应答、投诉提交后的漫长等待,渐渐让人们收起了对于被看见、被回应的期待。而虹口区图书馆的留言本,却以“事事有回应”的真诚打破了这种疏离。
卫生间缺纸、自习室太热、椅子挪动声音太响……可能都是小诉求,但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公众体验和服务感受。每一条留言都得到了郑重对待,存在的问题都得到了切实改善,这种“被重视”的感觉,彰显着公共服务的成色。据报道,虹口区图书馆自2010年开馆起设置意见箱和留言本,如今读者留言的问题已经集满了“一整本风琴夹”。留言本并非摆设,图书馆也未将这些留言视为负担,而是及时反馈、耐心解释、认真整改,这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满足需求,更关照情感;不仅解决问题,更温暖人心。
留言本并非一对一的刻板回应,也保留了公共空间的多种声音。有人说自习室没有走廊凉快,不同的字迹在下面跟评:“我认为温度还好”“我觉得很冷”“得看大家是不是坐在风口下面”,还署名为“某位读者”“另一位某读者”“另二位某读者”。对话交流之中,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异时空”产生交集,讨论建议的同时,也让人为这些“小幽默”会心一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职场人还是学生,在此都有共同的身份——读者。留言本上自由而又有序的互动,让其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公共论坛,接纳、倾听每一个人的声音,也是留言本的动人之处。
一本留言本,让人笃信这个地方“能处”的,虹口区图书馆并不是个例。多烧小酥肉、上个羊肉泡馍、来点白切鸡……厦门大学食堂的留言本像是“许愿池”,每每收到学生的建议,都能尽量尽快“安排”;五颜六色的留言纸上,有人吟诗作画,有人用英文写心声,在杭州博物馆,所有观众的留言都会被整理、存档,博物馆还考虑后续布展,展出参观者有意思、有个性的留言。
或许,纸质留言本这一载体本身,在数字时代也具有一份独特和隽永。人们在纸页前驻足,将心事化作不同的字迹与涂鸦。跃然纸上的,都是带着体温的期盼。这种纸质“慢对话”,让公共服务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在推动解决问题之余,也拥有了一种情绪价值的力量。
更多时候,这种尊重和“看见”,不局限于载体和形式。“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城市大脑”通过智能调度让城市运行更加精准高效,社区网格化管理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道、每户家庭,志愿服务汇聚民间力量形成互帮互助网络……人民城市的建设理念,城市公共服务的进步,体现在每一位市民的幸福感之中。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留言本也好,便民服务也罢,蕴含着满满的生活气息,展现着“人人受重视、句句有回应”的治理智慧,承载着城市应有的温度与关怀。让每个微小需求都能成为改进的契机,让每次真诚回应都化作信任的纽带,城市的温度才能真正穿透物理边界,触达每个个体的心灵。
这正是:
留言本上心声多,有求必应不推脱。
细微之处做实事,公共服务暖心窝。
大家晚安!
(文|李祉瑶)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