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马,做过大厂员工、记者,也做过编剧,靠写剧本养活自己。
2023年,GQ发表了一篇《一个十年不上班的人,如何确立自己的存在?》在互联网广泛传播以后,大头马戏谑调侃自己说,“我快成为一个‘不上班’代言人了”。
少有人关注,她的“不上班”不是没有准备的冒险“退出”。辞职之前,她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写作训练,比如每天坐地铁时会随机挑选一个人进行白描。
谋生性质创作剧本同时,也同步探路累积小说影视化商业尝试的机会和经验。
2015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谋杀电视机》至今,十年里,大头马接连出版《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九故事》《潜能者们》《东游西荡》《国王的游戏》六部作品,涵盖短篇、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以及旅行文学。
一部非虚构作品计划于今年出版。三部小说正在被改编成电影。
如何走上“职业化写作”这条路?
大头马:写作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我从很小就开始写作,大概八九岁的时候。如果有东西想分享,或者有话想说,就会用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写作这件事我已经做了很多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而且我也不算文学爱好者。我是理科生,平时读的书也乱七八糟各类都有,大部分也不是和文学有关。所以也不是因为有特别的热爱,或者说想走这条路。
我小时候想的是做影视行业,想做编剧或者导演。所以写小说是兴趣爱好,编剧实际上是我一直以来用来谋生的职业。只是后来慢慢地,在写小说这件事上取得的成就逐渐超过了做编剧的成就,所以现在会把工作重点更多转移到小说创作上来,就这样走上了所谓的“职业化写作”这样一条路。
自由写作这十几年里,中间您有过自我怀疑吗?
大头马:起初只把小说当兴趣来写时,我没有太多压力,也就没什么自我怀疑。那时候我们管这种文学叫“抽屉写作”——写完了就塞抽屉里,没人看。做得好不好没人知道,所以不存在自我怀疑。但慢慢开始出版作品,被读者知道,就会有来自外界各方面的压力,包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你会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这样就开始有自我怀疑了。
我觉得其实所有的作家,无论平庸的、一流的还是大师级别,肯定都有这种自我怀疑的时刻。这种自我怀疑就是当他们不再写的时候。反正我自己是这样:只要我不写,我就永远会在自我怀疑中。
打消自我怀疑的办法是不停止创作吗?只要一直写,就不会有创作焦虑。
大头马:其实我自己也有两年没写小说了,因为一直在准备一部长篇小说。所以这两年我也蛮焦虑的。但最近几个月在慢慢开始调整心态。
我觉得创作是一生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电影或文学这样的创作,尤其要求一个人思想的深刻。你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是跟随你的成长不断变化的。你在人生不同阶段,理解力、领悟力和感知能力都不一样的。比如之前看一部电影或小说,你觉得没什么特别,但后来有所经历再回看,就会找到新共鸣,有新发现。所以我觉得创作也是,不用太焦虑,顺其自然就好。
我不是那种即便没东西想写,也会每天坐在电脑前写字的作家。我是只有当我想写,并且觉得我准备好了——那个时刻降临的时候——才会开始写。
什么样的人有潜质成为好作家、好编剧?
大头马:首先创作确实需要天赋。有些东西,天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天赋可能决定了你的天花板在哪里。但努力也是有用的。
不谈小说或纯文学创作。只说编剧。因为编剧有一套非常标准化的完成方法,更像是一种工匠活。相对而言更职业化、更套路化,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技能。即使天赋不足,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持续练习实践,比如一万小时定律,也能不断成长和提高。
但小说创作,尤其是严肃写作,难度相对大一些。更依赖个人的天赋、领悟力,以及更深的层面。我认为严肃写作本质上是一项竞技性的活动,和职业乒乓球手、职业围棋手没什么区别。都是要在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环境里拼杀出来的。你需要在每一个方面,包括语言、叙事能力、结构能力、主题深度、个人感知力、思想深度等等,都努力向最巅峰的状态迈进。
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说我的目标是拿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觉得我在开玩笑,以前我确实也常带着玩笑意味这么说。但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每一个致力于严肃写作的人,都应该把目标设定为诺奖。就像一个走上职业体育竞技道路的人,他们的目标自然是奥运会或世界杯,这道理是一样的,没什么奇怪。
大头马入选第二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
您的作品《谋杀电视机》先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当时为什么创作这部小说?
大头马:先说《谋杀电视机》的创作背景。其实因为当时豆瓣阅读的征文大赛,那届的主题是“讲个好故事”。开始我没打算参加,那时我才刚开始写小说一两年,还没想过要走这条路。但在截稿前三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我必须做这件事,非做不可。
我从小到大都是性格比较散漫,做事常常不够认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生命中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时刻——你会突然觉得“我必须做这件事”,感觉就像突然被“附身”了一样,你觉得必须去做,并且相信做了会有帮助。那次参赛就是这样。
然后就花了三天时间,也来不及去构思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当时脑子里只冒出了“谋杀电视机”这个标题,其实是一个影评人的笔名,我就直接用作了小说题目,打开文档写下标题就开始写。写完甚至来不及检查,就直接投过去了。后来就得了一等奖,得以出版。至于故事先不剧透。有点类似《搏击俱乐部》和《两杆大烟枪》导演风格,是一部很类型化的小说,里面有很多反转。
小说和剧本写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什么样的小说更容易卖出版权,被影视化,有特定标准吗?
大头马:接下来说小说和剧本写作的区别。我觉得区别太多了。它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用文字写下来,除此之外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写剧本本质上是在写一份给整个剧组的说明书——导演、演员、美术、道具、灯光、摄影等等所有人都需要看。它包含电影的整个故事、人物,但最关键的是,写剧本必须用导演思维去构思。
具体来说,你在写每一场戏时,需要考虑:这场戏应该设定在什么样的空间里?空间里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会发生什么动作?会说什么台词?如何推动情节?场景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场景里有哪些具体的物件?剧本就是这样一份说明书,告诉各个部门在拍摄时需要准备什么、如何分工。
虽然剧本写下来也是对话和场景描述,形式上有点像小说,都是在讲故事,但写剧本是在用电影镜头语言讲故事。构思和写作时,你必须具有清晰的画面感,能完全想象出这场戏最终呈现出来是什么样子。我认为这是两者最根本的不同。
至于小说作品能否被改编,小说能否卖出去,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电影公司决定购买小说版权,有电影圈自己的考量。有时其实跟你小说写得好不好、是否适合改编、作者有没有名气关系不大。比如15年到19年,当时整个影视圈热潮,很多热钱进来,大量影视公司疯狂囤积版权。但19年之后行业寒冬开始了,这几年越来越差,很少有公司再大量购买版权,他们买得也越来越谨慎。
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我朋友的经历来看,其实都还挺看运气的。并不是说你要朝着适合改编的方向去写,就一定能卖出去。但是,如果你试图这么去写,肯定会给你加分。
从好看的小说情节,到适合屏幕的叙事节奏、通俗且有观赏性的视听语言,改编的关键是什么?
大头马:我认为第一个关键点是小说的体量。比如如果要改编电影,小说至少得是中篇体量,这样改编才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如果要改编电视剧,就需要更大的体量。
比如《长安的荔枝》我认为是更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体量。如果要改编电视剧,体量就显得不够,肯定需要添加大量内容进去。电视剧我没看过,不好具体评价。
除了体量,第二个关键点是故事的类型化程度和套路是否清晰,方不方便改编。以马伯庸为例,他是个非常聪明、知识储备丰厚的作家,对创作类型化小说也驾轻就熟。比如他的《长安十二时辰》,本质上就是我们以前看的美剧《24小时》的概念,只不过他把“限时完成任务”的经典模式放到了古代中国的背景下,讲十二个时辰内必须完成的事情。他运用的就是这些经过验证的经典套路。
再比如《长安的荔枝》,也类似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类型。故事核心就是在荔枝腐败前,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将其从岭南运到长安。他写的就是这种套路清晰的故事。你会发现,他的作品都熟练运用了非常成熟的、过去已有的模式,也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就是你完全可以把一个被反复使用过的经典套路,通过更换背景、环境和人物,重新演绎,其核心主题和叙事套路是不变的。
这种体量适中、套路清晰、类型化程度高的小说,是最容易被影视改编选中,成功卖掉的。
大头马这门关于从文学到电影的线上直播写作课,将分为三个阶段系统展开:
第一阶段重新理解“小说是什么”及影视化改编的规律,通过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介绍从文本到影视的转化过程;
第二阶段分享作者本人的创作与版权售卖经验,揭示可复用的写作方法;
第三阶段为实践环节,学员将在指导下共同完成一篇小说创作,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实战。
本课程适合希望靠写作变现的小说及非虚构写作者、影视行业从业者(如编剧、导演、制片人),以及想通过系统调研与案头工作弥补经验不足的创作者。为大家提供方法论指导与实践机会,优秀作品还将获得推荐给编辑、导演或影视公司的机会。
无论背景与目标,只要你想系统提升写作与叙事能力,这门课都将为你提供真实、有价值的创作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