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三角洲,每年夏天的高温,就像一道迈不过去的“坎”,让不少刺参养殖户提心吊胆。水温一高,溶氧降低,刺参就容易出现大面积死亡,“度夏难”,成了整个产业发展的瓶颈。不过,这个困扰多年的问题,最近被一家民营企业和高校团队联手攻克了。
这一切,要从“华春1号”说起。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春渔业”)成立于2000年,基于刺参养殖“度夏难”的困境,自2009年起,华春渔业携手鲁东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持续合作,共建研发团队,聚焦刺参抗逆性状的遗传选育。历时十余年,耐高温、抗逆强的刺参新品种“华春1号”应运而生,并于2022年5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审定。该品种的成功培育,不仅为解决本地刺参夏季存活率低的问题提供了种源支撑,也成为东营市海洋种业走向“深蓝”的一个缩影。
“我们不能只追求长得快、产量高,产业真正的‘痛点’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作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的杨建敏教授,带着一支7人的博士团队,常年泡在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的一线。通过群体选育、建立家系,团队从耐高温和抗病能力强的刺参中一代代筛选优异性状,再借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最终打磨出了“华春1号”。华春渔业也从最初的传统养殖逐步转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型发展路径。
“它的最大亮点,就是“不怕热”、抗病强。同样环境下,比起普通刺参,“华春1号”夏季成活率提高了30%以上,养殖周期缩短了,产量也更有保障。”华春渔业的技术负责人笑着说:“现在养殖户终于能踏实过夏天了。”
一个小小的品种,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的种业创新。华春渔业不仅建起了省级刺参良种场、遗传育种中心,还设有无脊椎动物重点实验室,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规模化推广的全链条。公司不仅在品种上下功夫,还持续推广生态养殖、参与海洋资源修复,这几年累计投苗数亿单位,切实助力黄河三角洲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
“走向深蓝,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远洋或深海,更意味着靠科技赋能,实现渔业的内涵式增长。”华春渔业相关负责人解如彪表示。作为一家从东营本土成长起来的科技型渔业企业,他们用一个品种、一支团队,证明了海洋种业在现代渔业中的核心价值。“华春1号”不只是一个企业的成果,更成为带动区域刺参产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今,“华春1号”苗种已推广到黄河三角洲多家养殖企业,每年可培育优质苗种5万公斤,产出成品参50万公斤,带动近百户渔民增收致富。从一个品种的突破出发,华春渔业正以科技为桨、种业为舟,稳健驶向那片更远的“深蓝”。(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