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算卦、风水......
提到这些词,相信大多数年轻人都会给出四个字的评价:封建迷信。
也正因如此,《易经》一书一直备受质疑,甚至一度被打入冷宫。
但谁能想到,现如今《易经》却被证实为超科学,甚至还被纳入了国考。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这一次,我们要从头讲起。
早在几千年前,《易经》的雏形就在伏羲氏的手中诞生,他抬头看星象,低头察山川,最终画出了八个符号,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八卦。
这些由整线和断线组成的图案,看似简单,其实代表了天地、山川、风雷等自然现象。
再往后,周文王被囚羑里之时,将这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再加上周公的爻辞,便形成了《周易》的最原始结构。
孔子晚年对《易经》爱不释手,甚至反复研读至“韦编三绝”,他还为后人写下了《易传》,让这本原本用于观察天象、预测变化的卜书,逐渐成为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可惜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易经》逐渐被江湖术士利用,变成了所谓“算命神器”。
市井之中,不乏打着《易经》旗号招摇撞骗之人,导致它在大众眼中被固定成了“封建迷信”的代名词。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项看似无关的科学研究意外扭转了它的命运。
1966年,西方科学家尼伦伯格绘制出了《国际通用遗传密码表》,他们惊讶地发现,这张用于解读DNA密码子的表格,和《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图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六十四种密码子,对应六十四卦,这种巧合让科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一些科学家开始大胆猜测,《易经》是否早已构建出一套自然演化的模型?
比利时的物理化学家普里高津,在研究非平衡态物理和耗散结构理论时,也发现《易经》的“变易”思想正与其不谋而合。
而德国的海森堡在提出“不确定性原理”之前,也多次研究过阴阳对立与推演逻辑,他曾公开表示,《易经》中的哲学启发了自己的科学思维。
这时候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易经》并不只是“占卜工具”,它更像是一套描述变化、预测趋势的符号系统。
其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甚至可以转化为二进制代码,成为构建现代计算逻辑模型的灵感源泉。
莱布尼茨在1701年第一次看到八卦图时,惊呼这就是他苦苦寻找的二进制逻辑,他将八卦翻译成0和1的组合,乾为111,坤为000。
这位西方数学巨匠甚至给康熙皇帝写信,称赞伏羲为“天启式的数学家”。
在西方,这本书俨然成了“东方密码”,可惜在中国,却还被误认为是“迷信工具”。
直到2012年以后,全国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易学课程”,研究者不再关注卦象的吉凶,而是从结构、逻辑、变化规律入手,试图用《易经》的思维方式解决现代化问题。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接连开展研究,并将其纳入哲学、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易经》也开始从“象数模型”走向“系统工程工具”。
比如,有学者尝试将卦象结构转化为状态转移模型,用于天气预测、地震模拟甚至企业管理。
郑州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就曾尝试将六十四卦与气候变化进行数据拟合,寻找自然规律的周期性。
而在企业界,也有不少管理者引用“时中”思想进行决策,强调顺势而为、知变应变。
在科技之外,它更是中国文化的根。
北京故宫的设计就蕴含了《易经》的卦理,乾清宫代表天,坤宁宫代表地,中间设交泰殿象征天地交合。
另外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直接出自《易经》乾坤二卦。
哪怕是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也被考古学家认为与八卦图形有着某种联系。
可以说,《易经》不仅是一部古书,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教人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如何在变化中寻找规律。
这种智慧,不是“神棍”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总结。
而这一切,也终于被国家看见。
2019年,《易经》正式出现在公务员考试中,成为考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部分,题目并非考算命,而是考它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和应用价值。
教育机构在解读中明确指出,《易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系统思维和哲学逻辑,对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具有启发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股传统文化回潮,不仅体现在考试中,还体现在文化主权的争夺上。
近年来,韩国多次尝试将风水、茶道、汉字、甚至中医、八卦等申报为“本国非遗”,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巨大争议。
韩国之所以敢如此操作,正是因为看准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犹豫与疏远。
很多人对《易经》心存偏见,甚至羞于谈论风水、八卦等话题,可实际上,这些内容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从住宅选址到城市规划,从名字取义到墓地风水,处处都有它的影子。
曾经我们对它视而不见,如今它却被国外科学家推崇备至,更讽刺的是,很多西方高校已将其纳入哲学、数学、信息学课程,而我们自己还要纠结于“要不要信”。
李政道就曾说过:“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读一读《易经》。”他的这句话,并不是感性之词,而是基于他在物理研究中的亲身经验。
《易经》的核心不是预测命运,而是洞察趋势,它教人应变、教人顺势、教人知止,这正是一种古人智慧与现代思维的融合。
如今它重新走进课堂、登上考卷,被重新定义为“超科学”,这既是文化觉醒,也是一种时代回归。
在全球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有文化自信,不是因为《易经》神秘玄妙,而是因为它确实有用、有逻辑、有价值。
那些曾经被误解的,终将被重新认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也终将被重新唤醒。
我们应该始终铭记一句话:文化,不能只在别人抢走时才开始珍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