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医学科学家精神,《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特邀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教授讲述他结缘医学的心路历程。
王建安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王建安教授的医学情缘,要从五十多年前说起。在湖南湘潭长大的他,自幼体弱多病,得过很多传染性疾病。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看病是件奢侈的事。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常常要辗转多个医院。记得有一次,王建安高烧不退,母亲背着年幼的他赶到单位——湘潭钢铁厂的职工医院。一位姓高的医生为他接诊。他用温暖的手掌诊脉,询问病痛,开出药方,让王建安倍感安心。这一幕,也永远定格在他的记忆里。这些童年经历,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深深地向往。
真正让年轻的王建安立志从医的动力,是亲人离世后刻骨铭心的痛。最敬爱的祖母因长期咳嗽,被诊断为支气管炎。直到她离世前的检查,才发现其实是晚期肺癌。那个阴雨绵绵的下午,王建安看着祖母的生命一点点消逝,却无能为力。少年时与亲人的这场生离死别,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他心上刻下了“医者”二字。
当恢复高考的喜讯传来时,王建安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栏填下了“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备考的时光,他把所有复习资料都贴在蚊帐内侧,每晚就着煤油灯学习到深夜。当录取通知书送达时,母亲抱着他喜极而泣——年轻的王建安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湘雅的求学岁月是对王建安医术与医德的双重启蒙。医学院的解剖学教授有句箴言:“你们现在手上的每块骨头,都曾是一个会哭会笑的人。”这句话让同学们对每具教学标本都怀有最大的敬意。生理学课上,老师会突然停下来说:“记住,你们将来要治疗的不仅是器官,更是器官的主人。”
但最令王建安难忘的是备考国家统考的日日夜夜。七月的长沙像个蒸笼,同学们挤在没有风扇的教室里复习到深夜。突然,背后传来一阵清凉——转身看见年近六旬的内科学教授正为他们摇着蒲扇。更难忘的是那一碗碗冰镇绿豆汤,老教授亲自端到同学们面前时,碗壁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在笔记本上,浸润了刚写下的药名。这些看似与医学无关的细节,恰恰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精湛医术为体,人文关怀为魂。
▋师恩难忘薪火相传▋
1985年,王建安有幸成为赵昜教授的弟子。初见这位心电生理学泰斗时,恩师给了王建安两篇发黄的文献,内容是关于希氏束心电图与窦房结心电图的基础研究的。“把这些吃透”,是恩师的嘱咐。当时不解其意,直到多年后王建安主刀心脏介入手术时,才深刻领会恩师的教诲:医学大厦的根基,永远是对基础研究的敬畏与坚守。
心脏瓣膜疾病是老年人心衰的首要病因,按常规治疗方法,这些患者需开胸进行瓣膜置换手术。但有不少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因身体原因,不耐受外科手术,只能在痛苦中等待死亡。如何破解这一医学难题?
21世纪之初,当国际上刚出现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技术时,王建安教授和团队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改变无数患者命运的突破。2009年,王建安教授下定决心,带领团队飞赴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习;2012年,团队又派员去德国进修。
对医疗新技术的渴望,对革命性变化的捕捉,让王建安和团队废寝忘食、孜孜不倦。王建安的学生们在德国柏林心脏中心进修时,正值严冬。为了掌握最核心的技术,他们早早守在医院门口,抓紧进入手术观摩区。回到杭州后,王建安和团队就迅速行动,反复演练,以最快速度和最高质量,将这项前沿新技术引入国内、造福患者。
如今回想起来,这些年轻人的执着常常让王建安教授动容,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与当年在湘雅教室里求学的自己眼神如出一辙。正是这些特质,使得王建安教授团队成为了一支能够真正“回应他人未曾解答之疑问,解决他人未曾克服之难题”的团队!
为了攻坚心脏瓣膜疾病这一“卡脖子”问题,王建安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以经导管人工瓣膜置换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研发为导向,牵头形成了“医-学-政-企”间跨团队、整合式的产学研医用合作模式。经过多年对14万病例的研究,揭示了主动脉瓣钙化和二叶式主动脉瓣形成机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瓣环上结构”理论,并突破国人心脏瓣膜病手术禁忌,提出了不开刀置换瓣膜的“杭州方案”,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纳。同时,王建安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出了系列心脏瓣膜产品,创建了适配国人的精准介入方案,明显减少了患者并发症并降低了医疗成本。
2024年12月3日,王建安教授(左一)受邀前往意大利Humanitas大学
近年来,泛血管医学成为行业内备受关注的话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成立了“代谢与全血管医疗中心”。王建安教授团队还整合了多个重点实验室资源,如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心脑植入器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这两个国家级平台,共同构成了以血管和代谢为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医生不仅是诊疗患者的一线医者,同时还肩负着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角色。他们在这里打造了产教融合的培训平台,特别注重人工智能(AI)在医疗中的应用。在以代谢和血管疾病为主攻方向的“AI+医疗”领域,他们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2025年3月,由王建安教授和胡新央教授领衔的FLAVOURⅡ研究——AI赋能的无创伤冠脉血流全自动测定体系和精准支架植入,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和《柳叶刀》杂志同步公布和发表。研究首次证实,AI赋能的定量血流分数技术,在指导介入治疗方面,其临床疗效媲美传统的血管内超声技术。且仅需单一体位影像,即可在1分钟内完成全流程分析,诊断效率显著提升。
这些成果有效推动了患者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多病共患的复杂挑战。
▋科技为翼 人文为魂▋
在当今这个技术至上的时代,很多人认为仅凭实验室数据就能准确诊断,仅靠AI就能完成治疗。王建安教授冷静地提醒道:“确实,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数学的精确、物理的严谨、化学的敏锐,但更需要拥抱AI等前沿技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再先进的CT扫描也照不出患者的焦虑,再精准的基因测序也读不懂家属的担忧。当我们将医学简化为纯技术操作时,就走上了一条偏离医学本质的道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王建安教授见过很多优秀的同路人:“他们或许不是最精通数学公式的,不是最擅长物理计算的,但他们一定是最懂得倾听的,最善于沟通的。优秀的医生需要以科学技术为翼,但更要以人文关怀为魂。我们需要用最先进的设备武装自己,但永远不能忘记,这些设备服务的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人。”
真正的医学之道,在于找到科技与人文的平衡点。就像一位出色的钢琴家,既要精通乐理知识,又要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医者既要掌握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又要保持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既要追求治疗的精准高效,又要注重患者的整体感受。只有将人文精神注入到每一个医疗决策中,他们才能真正发挥现代医学的全部价值。
王建安教授表示:“让我们永远铭记:医学的终极目标不是战胜疾病,而是疗愈生命。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愿我们永远保持人文情怀,用技术延长生命长度,用关怀拓展生命宽度,让‘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人文内涵,温暖每颗跳动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