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光福老街,时光仿佛被阳光浸透,缓慢而温柔。跟随全国乡村阅读榜样、吴中文化使者蒋理老师的脚步,来自镇机关、村(社区)、学校、文联、企业的阅读爱好者穿行于光福老街的小巷之间,踏入一扇扇斑驳的木门,寻访深藏在老街中的旧宅。在触摸旧日温度的同时,感知文脉在这烟火人间中的绵延传承。
紫气承古意,抚石溯千年
在铜观音寺前的香花桥上,大家亲手触摸桥身所采用的宋、元时期的紫色武康石,自古便有着“紫气东来”的好寓意,仿佛每一步踏桥而过,都能沾染一份祥瑞之气。在欣赏的同时,蒋理老师还带领大家细致观察这座古桥的结构特点与石材更迭的痕迹,感受千百年来匠人造桥的智慧与匠心传承。
老宅藏文脉,诗声诉乡愁
伴随日光,大家穿梭于铺满青石板的古巷之中,逐一寻访散落其间的明清老宅。民国年间所建的凌宅、清代遗存的申宅,皆悄然立于粉墙斑驳之中。大家驻足凝神,在蒋理老师的带领下齐声诵读明代首辅申时行所作的《中秋病怀十绝·其三》,“太湖东畔虎山桥,双崦中流漾彩桡。无奈梦魂飞不到,盈盈一水夜迢迢。”一字一句皆是对光福老街的深情眷恋。在寻访过程中,虽多数旧宅难以入内一窥真颜,但那深藏于深处的一砖一瓦,都无声见证着昔日文人墨客在此地的流转与停驻。
堂前读旧记,图文溯古情
草木深处的东崦草堂是此行最动人的章节,这里是清代文人、《光福志》作者徐月坡的读书之所。“思夫沧浪之亭,乐圃之居,天镜之阁,玉山之堂,其林麓烟云之趣,浩渺幽邃之观,孰为胜绝。”大家立于堂前,共读了壁上所镌的《东崦草堂记》,赏析了《东崦草堂雅集图》,仿佛随着图画和文字回到了那个“水木周遮身入画,烟云供养望如仙”的世外桃源,同先贤们“促坐命觞,飞花伫月,懽讌既洽,雅歌迭赓,流连至夜”。伴随清风古迹,得以推开时间的重门,与往昔风流倾杯共醉。
光福镇将持续深挖本土文化底蕴,以“书中有光亦有福”文化走读活动为媒,带领更多的阅读爱好者走入生动的江南画卷,于一步一景中感悟光福独特的人文魅力。
素材来源:党政和人大办公室 光福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