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当年读《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当时老师的讲解是,杨修凭借自己的才华锋芒毕露遭到了曹操的嫉妒。刚开始一直以为老师讲解的是对的,直到后来对曹操这个人物有一些多元的了解后,才发现,“杨修之死”既不是杨修恃才放旷,也不是曹操嫉贤妒能。真实原因,让人脊背发麻。
在《三国演义》里,记载杨修因为“辕门阔”、“一盒酥”等事件,惹得曹操不愉快,后来再因为“鸡肋”一事,让曹操怒不可遏,大喝一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于是呼叫刀斧手将杨修拖出大帐之外斩了,不仅如此,还将杨修的人头悬挂于辕门之外。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这个记载,其实并不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而是杨修扰乱军心,按照军纪,扰乱军心者,按律当斩,曹操没做错。
古往今来,曹操的形象,基本上被《三国演义》带偏了节奏,按照《三国演义》的记载,曹操妥妥是一位脸厚心黑、多疑猜忌的“白脸奸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曹操不仅不是奸臣,曹操还是大英雄、大豪杰,《三国志》评价曹操为“明略最优,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唐太宗李世民评价曹操“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说曹操“是拨乱世的英雄”。
先不说历代名人志士如何评价曹操,但从曹操的诗歌中,足以看出曹操的性情。人们常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确可以从他的文字上得以体现。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诗歌,既有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气势,又有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胸襟。一个如此胸怀天下之人,会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杨修?
对于曹操的容人之量,我们先且不说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刘烨、司马懿等人,就说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这个人,在官渡之战时,为袁绍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的讨曹檄文,不仅骂曹操“赘阉遗丑”,还把曹操的祖先也问候了一遍。按理说,这样痛骂曹操的人,一定会被曹操报复,结果曹操不仅没有追究陈琳,反而重用于他。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岂会因为杨修恃才放旷而嫉妒杨修?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既然如此,曹操又为什么非要杀杨修不可呢?其实我们都被《三国演义》带偏了。杨修在当时,不仅被曹操重用,而且与曹丕、曹植的关系都很好,《三国志》中记载,“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足以说明杨修在当时是何等风光,《三国志》还说“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说明杨修与曹家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正史的记载来看,杨修之死,必然另有蹊跷。
对于杨修之死的真相,还得从正史进行探求,翻阅《三国志》,最终还是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其中记载,“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已经决定要立曹丕为世子,而杨修是曹植的坚定支持者,这样不利于曹丕作为继承人的稳定。
《三国志》认为杨修之死的真实原因,无非就两点,第一个是“颇有才策”,但却嘴巴不严,喜欢乱说,这样的才子容易坏主子的事;第二个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尽管袁术已被曹操击败,但是袁氏家族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曹操才借故杀了杨修。
从《三国演义》中,人们所了解的杨修之死是杨修恃才放旷,屡次冒犯曹操的禁忌,导致曹操嫉贤妒能,这才为杨修引来杀身之祸。其实真相并非如此,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杨修参与曹植夺嫡,而曹操自从曹冲去世后,他的一众孩子,唯有曹丕才能保得住乱世中的魏国根基,因此,曹操要为曹丕继承世子之位,扫平障碍。看到这个真相,真的让人脊背发麻,因为在君主的眼里,站队站错了,代价就是轻则身死道消,重则家族覆灭,想想就让人背后一身冷汗!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