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复活的不只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有风骨、有温度、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董水荣评价,曹洋通过《先生,高二适》这部传记,不仅生动还原了传主形象,更实现了两种极具价值的“塑造”,对书法批评与文化研究都极具启发意义。
董水荣指出,第一种“塑造”是对江苏书法文化谱系的有力夯实。高二适先生既是江苏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重要象征。曹洋在书中细致刻画了高二适与“金陵四家”其他名家的交往细节,以及其与江苏地域文脉的深层关联,进一步丰富了江南文化生态在书法领域的表现层次。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传记,成为江苏书法文化乃至中国书法传统在当代的一次重要梳理与重塑,更为后续地域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与方法。
第二种“塑造”则是作者曹洋与传主高二适之间“双向奔赴”的文化人格共鸣。董水荣谈道,读者在字里行间既读到了高二适的倔强与博雅,也隐约可见曹洋作为研究者所秉持的学术理想与情感投入——为撰写这部传记,曹洋耗时二三十年收集史料,这份坚持早已超越学术研究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生命对接生命的精神实践。
正是这种贯穿始终的“理解的同情”,使得传记不再冰冷疏离,而成为两代学人之间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董水荣进一步表示,曹洋以传记为媒介搭建起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读者的阅读过程,亦是一次与两位学人精神交流的过程。“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书法批评与文化研究,不能脱离‘人’而空谈‘艺’,唯有将艺术、学术与人格置于同一视野中,才能读懂像高二适这样的先生,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文化深度。”
在董水荣看来,曹洋的实践印证了——真正有温度的学术,理应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人格唤醒人格的持久事业。
江南时报记者 毛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