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山东省青岛市四普办积极推进文物普查各项工作,探索出“严控数据质量、引入新型技术与加强社会参与”的实践范例。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普查工作机制
坚持高位推动,科学谋划。青岛成立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并配备专职人员,设立专门办公场所,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印发《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和《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制定市四普办机构职责、文物普查档案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等,建立健全线上调度和信息报送机制,每周调度各区(市)普查工作进展,实时收集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十个区(市)召开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会议,并印发普查实施方案和宣传工作方案,形成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
提高政治站位,抓好普查落实。青岛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普查工作,市四普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调查力度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通过座谈调研、实地核查等形式压紧压实各普查单元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决践行“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各区(市)通过多种形式,有力推动普查各项工作。
有序培训,组建高素质普查队伍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文物资源丰富,组建专业性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普查队伍是文物普查的重要保障。青岛聘用专业团队对全市普查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各区(市)以文博工作人员为普查队伍骨干,成立包括文物、考古、历史、测绘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团队,及时为普查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充分发动基层文保人员、乡镇干部、志愿者参与普查工作,巧用第三方力量补环强链。
着力加强培训指导,组织举办4期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针对普查政策、数据填报、新发现文物工作、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等进行培训,覆盖市、区两级业务骨干及基层文保人员400余人次,进一步明确普查的目标要求、工作任务和技术路线。
着力统一思想,全面做好新发现文物工作
新发现文物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四普”到达率、覆盖率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应查尽查、应保尽保”原则的主要标准。青岛市四普办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复查与新发现文物线索调查。
全面搜集既有成果,下好新发现工作先手棋。梳理前期开展的相关文物调查、文史资料、2012年以来新发现文物等成果,将既有成果与新发现成果全部纳入调查范围。认真开展内业整理,梳理“三普”1897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和2012年以来新发现文物线索,补充认定“三普”未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市北区文物普查队在对“三普”中的武定路文物点进行资料梳理时,了解到该地块民国时曾建造19栋别墅,其中9栋建筑已被公布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于是在复核文物点时重点关注并找到剩余的10栋建筑。莱西市通过系统梳理近10年32份考古勘探报告,新辨识出东冯北汉代墓葬、天井山墓葬等4处遗存。
严格落实“村村到”,确保调查覆盖率。各区(市)普查队员每到一社区或一村,便及时填写调查问卷,用水印相机全程记录,建立“一村一档”电子台账,做到信息可追溯。同时,建立属地、行政部门沟通机制,动员基层主动向文物部门反馈线索,如市北区同步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传递网络,城阳区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管理员群体踊跃提供不可移动文物线索。
开展专项调查,做到重点行业全覆盖。主动联系住建、规划、工信等部门,获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线索,配合开展胶济铁路、水下、集中连片、齐长城、军队文物等多项专题调查,联合山东大学、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对区域内可能存在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和记录。
强化责任担当,坚持普查质量第一
实地调查获得的普查数据是核心成果,保障数据质量至关重要。青岛市四普办将关口前移,在实地调查阶段强化普查质量,避免后期出现返工。
加大调研工作力度。完成对十个区(市)普查工作两轮全面调研,掌握全市普查最新动态,着重查看文物普查采集系统数据、普查档案管理等情况,及时解决普查中发现的问题,确保普查质量。
构建区(市)初查、市级实地复查的双重核查机制。在确保普查进度的同时,从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中抽选456处进行实地复查,着重核查文物本体坐标、文物现状、文物照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严格把控数据质量。
开展古遗址、古墓葬类不可移动文物的考古调查、勘探“卡边”工作。此次普查要求采集文物点的本体边界坐标,而古遗址、古墓葬类文物本体埋藏于地下,部分点位存在边界不清晰的情况。因此,青岛市四普办委托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前期普查中本体范围难以确定或存疑的62处文物点进行勘探,准确定位了遗址、墓葬的分布范围,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规范,为后续文物保护管理奠定基础。
充分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全面掌握普查数据。崂山区文物普查队引入三维倾斜摄影及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对摩崖石刻及崂山道教建筑群进行信息采集,全面掌握文物立体几何形貌等原始数据资料,同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重要不可移动文物的主要庙宇殿堂进行内外部整体建模,真实、准确记录建筑内部结构、装饰细节及空间关系,为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文物普查工作知晓率
青岛充分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文物普查系列宣传,如向市民普及“四普”知识,介绍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提升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市北区开展文物普查研学等活动,让各中小学生更深入了解文物普查。
市四普办印制发放普查征集线索公告1000份、宣传海报800份、宣传手册2000份,各区(市)普查队深入社区和村庄一线开展实地文物调查,以“村村到、全覆盖”形式分发“四普”调查问卷,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形成浓厚的普查氛围;制作通俗易懂的文物普查科普动画,通过公交、地铁等公共融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吸引社会公众关注文物普查,提供文物线索。
安排专业团队拍摄推广区(市)普查经验做法,制作《文物普查员的一天》《青岛灯塔群的光影百年》等4期专题宣传片,联合多家主流媒体对青岛文物普查情况进行报道,宣传普查队员饱满的工作热情。
高质量推进“四普”工作,既是展现青岛“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文化底蕴的重要契机,也是文物工作者的时代使命。青岛将坚持科技赋能、多元协同、精益求精,构建“全域覆盖、全程管控、全民参与”的普查新格局。(毕重阳 张露文)
(图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