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鳖,我敢说10个人有9个都不敢徒手去抓,并不是河鳖不够鲜美,而是徒手抓河鳖很容易被咬!
然而最近一位重庆的老哥,却在网上晒出了一只极为乖巧的河鳖,这只河鳖既不咬人还听老哥的指挥,莫不是河鳖“养成精”了?
2025年9月7日,IP显示为重庆的博主@9527在网上发了条视频,这位博主在视频中表示:两年前在水库钓到的河鳖,有5斤重,现在已经养成宠物了!
性格温顺亲近人,可以随便摸头不咬人,喜欢吃瘦肉,西瓜,葡萄,水果。
![]()
为啥说河鳖成了宠物呢,这是因为它已经可以像猫狗这类宠物跟博主互动了!
![]()
在视频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博主一边用手指挥,嘴里还一直喊着“过来”的时候,这只河鳖就像真的听懂了一样,直接就游到了博主指的位置!
最关键的是博主用手去摸这只河鳖的头,这只河鳖并没有像平时见到的河鳖那样反手就是一口,反而是有些害羞地想藏起来.
不过这只河鳖最后还是让博主摸了两下,两者看起来十分的亲密。
![]()
这样一条视频也是直接让网友议论不休,毕竟常人谁会去把河鳖当宠物养呀!
看着视频中这样和谐相处的画面,有网友忍不住直呼这是被“养成精”了?
![]()
也有网友表示,你要是放河里不跑我就信它真成了你宠物!
网友这说法虽然多多少少都带着点调侃的意思,但也说出了不少人的疑惑,野生动物哪有这么听话的?难不成真像神话故事里说的,动物养久了能通人性?
![]()
和常见的猫狗这类宠物不同,视频中的河鳖学名叫中华鳖,属于鳖科爬行动物,平时在江河湖沼里待着,白天躲在水里或淤泥里,晚上才出来觅食。
按相关资料来说,中华鳖生性其实挺 “胆小” 的,怕声响,遇到危险第一反应是躲起来,实在躲不过才会咬人自卫,那为啥这只就这么特殊呢?
![]()
我认为关键在 “两年” 这个时间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中华鳖对环境变化特别敏感,长期处于稳定安全的环境里,应激反应会明显降低。
这只河鳖从被钓到那天起,就脱离了野外的生存压力,每天有固定食物,不用提防天敌,时间长了自然就放松了警惕。
就像咱们人一样,在熟悉的环境里总会更放松,野生动物也不例外。
![]()
有人可能会问,放松警惕归放松,它怎么还能听懂指令呢?
这就得说说动物的条件反射了。
![]()
虽然中华鳖的大脑不如猫狗发达,但美国科学家做过龟类的经典实验,发现它们能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就像听到开饭铃会流口水的原理一样。
博主每天喂它的时候可能都会说 “过来”,时间长了,河鳖就把这个声音和 “有东西吃” 联系起来,听到指令游过去也就不奇怪了。这不是真的 “听懂” 人话,而是形成了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
![]()
野生中华鳖会咬人,主要是因为它感觉受到威胁。科普中国的资料里提到,中华鳖在食物不足时甚至会同类相残,可见它们对 “安全” 有多敏感。
但这只河鳖长期被人工饲养,博主的触摸从来没给它带来伤害,反而可能每次摸完都有好吃的,慢慢就接受了这种互动。就像动物园里的动物,见惯了游客也会变得温顺,道理是一样的。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还有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中华鳖胚胎在蛋壳里就能主动调整位置寻找热源,这说明它们从生命初期就具备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种本能延续到成体,可能就让它们比我们想象的更能适应人工环境。加上不同品系的中华鳖性格本来就有差异,这只恰好是比较温顺的个体也有可能。
![]()
不过网友说的 “放河里不跑我就信”,倒是戳中了一个关键点,这一切温顺的前提,是人工饲养的环境。中华鳖在野外生存全靠自己找食物、躲天敌,一旦放回水里,求生本能肯定会占上风。
珠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研究发现,人工养殖的中华鳖消化系统和野外个体有明显差异,突然回归自然很可能无法适应。
我觉得就算这只河鳖对博主有感情,真到了野外,生存的本能也会让它优先考虑自己,跑掉是大概率事件。
![]()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
你有尝试过去饲养宠物吗,你觉得训练宠物有难度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