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不怕贫穷,就怕贫富不均”,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道尽了普通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朴素期待。贫穷或许会让人生活拮据,但通过勤劳奋斗尚有改善的希望;而贫富差距悬殊带来的“相对剥夺感”,却会撕裂社会共识、动摇民心根基,这比单纯的贫穷更能引发民众的焦虑与不满。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便大家普遍不富裕,但只要收入差距小、机会相对均等,民众便会心怀安稳——你有一口粮,我有一碗粥,凭着双手打拼,日子总能慢慢好起来。就像过去农村集体劳作时期,虽无大富大贵,却因分配公平、互助共济,邻里间少了攀比,多了和睦。可如今,当一部分人住豪宅、开豪车,轻松享受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时,另一部分人却要为房贷发愁、为孩子上学奔波、为看病省钱,这种“有人躺着享福,有人拼命挣扎”的反差,会让普通民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他们不怕自己努力后仍未富裕,怕的是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跨越阶层壁垒;不怕生活暂时清苦,怕的是资源被少数人垄断,自己连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贫富不均的危害,远不止于心理层面,更会直接侵蚀社会稳定的根基。当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普通民众的获得感会逐渐流失: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富人区倾斜,寒门子弟“读书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医疗资源向高端私立机构聚集,普通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愈发突出;甚至连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可能因“关系”“背景”被优先占用。这种“不均”会让民众觉得“努力无用”,进而失去奋斗的动力,滋生对社会规则的怀疑。更严重的是,当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会引发阶层对立——富人与普通人的生活圈逐渐割裂,彼此缺乏理解与共情,小的矛盾也可能被放大,最终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反观那些民心安稳、社会有序的时期,往往不是因为人人富裕,而是因为“公平”二字落到了实处。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但城乡差距小、行业差距小,民众凭本事吃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获得尊重,社会充满向上的活力。这说明,老百姓对“公平”的渴望,远胜于对“富裕”的执念。他们能接受“先富带动后富”的过程,却无法容忍“先富挤压后富”的不公;能理解发展中存在的暂时差距,却不能忍受利用特权、垄断资源造成的永久鸿沟。
说到底,“不怕穷,怕不均”的核心,是民众对“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追求。贫穷可以通过发展来改善,而不均则需要通过制度来矫正。只有通过完善分配制度、打破资源垄断、保障公平竞争,让普通人能通过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让不同阶层之间有畅通的流动渠道,才能消除民众的“不均焦虑”,让社会重拾“凭奋斗改变命运”的信心。毕竟,一个公平的社会,即便暂时不富裕,也能凝聚民心、激发活力;而一个失衡的社会,即便财富总量再大,也难以实现长久的稳定与和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