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你可能会发现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月租几百刀的廉租房门口堆着洗衣篮,月租几千刀的顶层公寓住户同样抱着脏衣服往洗衣店跑。这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美国城市生活的日常。
根据美国公寓协会2023年的统计数据,超过62%的城市公寓单元没有配备洗衣机,即便是在人均GDP超7万美元的富裕社区,这个比例依然高达41%。
更让人费解的是,全美自助洗衣店数量超过3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比咖啡店还密集。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要解开这个谜团,得先扒扒美国城市的老底,就拿波士顿来说,市中心70%的公寓楼都是上世纪50年代前盖的,那会儿的建筑规范跟现在差着十万八千里。
马萨诸塞州住建局的档案显示,1940年的建筑法规里,压根没考虑过洗衣机的用电负荷,当时每户标配的电路容量才30安培,现在随便一台洗衣机就得占15安培,再加上冰箱空调,线路立马就得“罢工”。
这些老公寓的排水管很细,洗衣机排水时压力一大,很容易把管道里积攒的油腻脏东西冲松动,结果就是整栋楼返水。三年前皇后区就出过这么档子事,一栋12层公寓楼因为三楼住户私装洗衣机,导致整栋楼下水道堵塞,污水从一楼电梯井往外冒,最后房东赔了27万美元才摆平。
房东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芝加哥公寓业主协会做过测算,给一间公寓加装洗衣机烘干机,平均要花3000美元,包括加固地板、改造排水系统、升级电路,还得请专业验房师来做安全评估。更头疼的是,改装期间公寓得空置至少一周,这对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来说,简直是剜心的疼。
在美国租房,你可得瞪大眼睛看租约,大约九成的公寓租约里都藏着“禁止私装家电”的条款。别以为这是房东故意刁难,这里面牵扯到复杂的保险问题。如果租户自己装洗衣机引发漏水,保险公司可以拒赔,因为这属于擅自改变房屋结构。
租客这边也有苦衷,美国租房市场平均搬家周期是2.3年,要是花大价钱装了洗衣机,搬走的时候拆不拆?拆了吧,墙上留一堆窟窿得赔钱;不拆吧,好几千美元的东西就白送房东了。
大多数租客宁愿每月多花50美元洗衣费,也不愿在“带不走的家电”上投资。这种“临时居住心态”,直接掐灭了很多人装洗衣机的念头。
你可能想不到,自助洗衣店在美国是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即便在前几年疫情期间,行业平均利润率也维持在18%至22%。
这里面有个“时间差”奥秘,洗衣店的洗衣机转速是家用机的1.8倍,烘干温度比家用机高15℃,一套流程下来45分钟搞定,比自己在家折腾快一倍还多。对时薪十几至二十几美元的上班族来说,省下的时间可比洗衣费值钱多了。
在亚特兰大的拉丁裔社区,洗衣店周末会摆上电视机放足球赛,大妈们边等衣服边交流育儿经;在西雅图的华人区,洗衣店老板还提供代收快递、修补拉链的附加服务。许多的城市居民每周会在洗衣店进行社交活动,这里成了比酒吧更亲民的社交空间。
别以为美国就不管环保,其实他们的洗衣机节水标准能把人逼疯。《能源政策法案》规定,新型洗衣机每次洗衣用水量不得超过15加仑(约56升),比2000年的标准降低了45%。
这直接导致家用洗衣机的洗净效果大打折扣,得用专用低泡洗衣粉,还得严格按照重量分批次洗。反观洗衣店的工业级设备,虽然单次用水量高达80加仑,但因为是集中处理,单位衣物的能耗反而比家用机低37%,还能享受政府的环保补贴。
加州从2025年起将实施“洗衣机碳排放标签”制度,不符合低碳标准的机型直接禁止销售。这不是针对消费者,而是倒逼制造商升级技术。可问题是新技术意味着更高的价格,现在一台符合2025标准的节能洗衣机已经卖到近两千美元,够普通家庭在洗衣店洗三年衣服了。
要论根源,还得说说美国人的“洗衣店情结”。早在1920年代,自助洗衣店就随着城市化浪潮兴起。芝加哥历史博物馆保存的老照片显示,当时洗衣店门口总是排着长队,穿着体面的女工们把这里当成展示新裙子的社交舞台。
这种“公共洗衣”的文化延续至今,就像咱们中国人过年要逛庙会一样,成了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
讲到这儿你该明白了吧?美国公寓不装洗衣机,根本不是穷富问题,或许再过几十年,随着智能洗衣柜、社区共享洗衣房的普及,这个现象会慢慢改变,但至少现在,自助洗衣店依然是美国城市的生活符号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