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社交平台,总能刷到“MBTI人格测试”的内容——有人说“INFJ的共情力真的太强,总忍不住替别人着想”,甚至用“我是INTJ”“他是ESFP”来定义自己或他人。
很多人做完测试后,会觉得结果“精准戳中自己”,忍不住把类型标签贴在身上。
01
为什么测试总让我们觉得“准”?
我们对测试的信任感,很大程度源于“福勒效应”。
这种心理现象指,人容易将模糊、笼统且具有普遍性的描述,当作对自己独特个性的精准刻画。
MBTI的描述往往具备这样的特点:比如“你有时会在社交中感到精力充沛,有时又想独处恢复能量”“你在做决策时,既会考虑逻辑,也会在意他人感受”。
但当这些表述与某个人格类型绑定,我们就会下意识忽略“普遍性”,只关注“和自己相符的部分”,进而产生“这就是在说我”的错觉。
就像看到“内心敏感,重视精神世界”的描述,会立刻联想到自己曾因一本书感动、会为小事共情的经历,却忽略“自己也有理性分析问题的时候”;福勒效应让我们放大了与测试结果相符的特质,却缩小了自身的复杂性。
02
不要被“标签”定义“人格”
要借MBTI实现自我认知,首先要明确它的本质——它是描述“行为偏好”的工具,不是定义“人格全貌”的标签。
这些“偏好”不是绝对的“是或否”,而是“更倾向于”。比如“内向I”型的人不是不能社交,只是社交后需要独处补充能量。“思考T”型的人不是没有情感,只是做决策时会先梳理逻辑。
如果把MBTI类型当作“人格标签”,比如“INFJ就是完美主义者”“ESTP一定爱冲动”,就会用单一特征替代对自身的完整认知,反而偏离了自我探索的方向。
03
逐步走向“自性化”
荣格提出的“自性化”,核心是个体通过整合意识与无意识的特质,逐渐成为完整、独特的自己。
MBTI若用对方式,就能成为推动自性化的工具,关键在两点。
一是借MBTI理解自身优势,减少自我否定。
明确自己的偏好后,能更清晰地看到“优势的来源”——比如“直觉N”型的人擅长捕捉趋势,就不用因“不擅长逐字核对细节”而自责;“情感F”型的人擅长共情他人,就不用因“决策时犹豫”而否定自己。
这种理解能帮我们接纳“不完美”,为自性化打下“自我接纳”的基础。
二是借MBTI察觉发展盲区,主动整合人格。
自性化不是“强化偏好”,而是“补全维度”。通过MBTI,我们能看到自己的“非偏好领域”。
基于这种察觉,主动尝试在非偏好领域做出小调整,逐渐整合人格的不同面向,走向更完整的自己。
当我们跳出“我是某类人”的执念,用它看清自己的偏好、优势与盲区,就能顺着这个线索,从而成长为更完整的“自己”。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侵删。
作 者 :杨钧涵
责编:解阳杨
审核:姜峰 李硕然 李青青
为促进科普创作的传播与交流,我们组建了科普创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请人数较多,进群后请备注:医院、单位 / 专业 / 姓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