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星标”,暂存文章,查找更方便!

【 威马汽车9月复产,谁在接盘,能救活吗? 】
零碳情报
![]()
![]()
摘要:
宝能自身困境令外界担忧:它能盘活威马吗?还是“另有所图”?
撰文 | 小博
编辑 | 小雨
威马汽车要复活了!这一消息迅速在行业内引发热议。
9月6日,威马汽车微信号突然更新,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正式宣布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翔飞公司”)已作为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四家核心企业的重整投资人与新股东,全面接管运营。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一家曾经的“造车新势力”标杆企业,正试图从破产的边缘重生。但谁在背后操盘?面对小米、比亚迪等巨头林立的激烈市场,这家昔日“四小龙”之一的企业还能否东山再起?
![]()
来源:威马汽车公众号
01
最新进展:政府支持下“三步走”规划出炉
根据《白皮书》,翔飞公司已依据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今年4月3日批准的重整计划,接管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威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四公司”)。
公司表示,正在全力推动威马EX5和E5车型在温州基地快速恢复量产,预计初期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运营扩展。温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多项支持,包括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本地供应商、协助融资对接、恢复纳税和a银行信用评级,甚至考虑补贴支持复工复产、产线技改、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
在债务清偿方面,《白皮书》明确了安排:债权金额15万元及以下的普通债权人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超过15万元的部分,通过信托受益权份额方式清偿。
这为供应商提供了保障,目前已联络215家历史供应商,绝大多数表达继续合作意愿。新威马还承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与现有供应商合作,并借助海外布局拓展全球业务机会。
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威马的“2025~2030经营发展规划”,分为“三步走”:
复兴阶段(2025~2026):9月复产EX5/E5车型,确保2025年产销1万辆、争取2万辆,收入10~20亿元。同时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年实现10万辆满产,收入近百亿元,创造3000多个就业岗位。
发展阶段(2027~2028):年销量跃升至25~40万辆,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AI赋能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启动IPO筹备。
跨越阶段(2029~2030):产量挑战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成为行业新标杆。
产品规划上,新威马将覆盖纯电与增程技术路线,未来5年推出10款以上新产品,涵盖A00级至C级的轿车、SUV、MPV等车型,通过不同品牌差异化定位。
营销策略包括老车主忠诚奖励、以旧换新、大客户合作(如企业、政府、租赁公司),并采用“股东生态合作伙伴”的多元化销售网络,目标实现国内100%覆盖率。
出海方面,聚焦“一带一路”沿线,2026年出口占比达30%。
此外,政府还将提供订单保障,优先纳入本地公共采购,并支持品牌重建宣传。这一系列举措显示,新威马不满足于短期复产,而是瞄准长期复兴。
威马汽车微信公众号时隔近两年更新,发布这一消息后,迅速收获数万阅读量,网友评论褒贬不一,有人感慨“威马回来了”,也有人质疑“老车型还能卖得动吗?”
02
从“四小龙”到破产边缘的沉浮
威马汽车的兴衰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成立于2015年12月的威马,由前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创立,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及出行方案提供商。
沈晖曾主导吉利收购沃尔沃,积累了丰富经验。
威马早期融资顺利。到2020年D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410亿元,与蔚来、小鹏、理想并称“蔚小理威”或“四小龙”。
巅峰时期,威马产品线以EX5为主,2019年销量1.68万辆,2021年达4.4万辆。公司在温州、黄冈建两大基地,年产能25万辆,累计测试里程超300万公里。
威马强调“人工智能赋能+硬件软件服务”,承诺100%联网、实时在线、协作与决策能力。2019~2021年虽累计亏损174.35亿元,但市场看好其潜力,曾多次冲击IPO,包括科创板、港股借壳、美股并购。
转折从2022年开始。当年下半年,威马频传降薪裁员、债务缠身负面消息。销量下滑至2.94万辆,同比下降33%。内部沟通中,沈晖承认资金压力。
威马自身也处于技术路线摇摆不定,从纯电到增程再回归纯电,研发投入仅11.3%(远低于小鹏的22.4%)。管理内耗加剧,IPO折戟,208亿元黄冈工厂烂尾,温州基地停工,供应商断供。
2023年10月,威马申请破产审查,债权超148亿元,另有112亿元暂缓债权。法院受理后,管理人招募投资人。
2024年1月,威马进入预重整,转重整申请于12月提交,4月获批。此时,威马APP、官网、客服瘫痪,车主自费维修、网购零件,二手车2折无人问津。公司一度辟谣“不会躺平”,但负面缠身,成为首家“暴雷”的造车新势力。
对比同期,理想2023年交付37.6万辆,蔚来16万辆,小鹏14万辆。威马的衰落源于B端依赖、技术摇摆、管理混乱和资本时机错失。
03
接盘者是谁:翔飞公司背后的“宝能系”身影
威马的“白衣骑士”翔飞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注册资本1亿元,法人黄晶。其股东包括深圳卓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凤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天眼查显示,黄晶同时是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实控人;深圳凤宇持有宝能投资集团成员深圳市悠宝佳汽车销售有限公司30%股权,其法人张晓担任多家宝能汽车公司高管。
种种迹象表明,翔飞与宝能汽车集团密切关联。
![]()
来源:南都周刊
宝能集团掌舵人姚振华,以房地产起家,曾卷入“万宝之争”。2017年进军汽车,收购观致汽车,推出悠宝利品牌。宝能汽车在西安、常熟、深圳、广州等地建厂,总产能百万级。
但宝能自身债务缠身:截至2025年6月,宝能投资集团被执行超500亿元,宝能汽车逾120亿元,姚振华个人超310亿元,皆限高消费。员工讨薪事件频发,2023年暴雷。
今年6月,南都周刊记者实地探访宝能汽车深圳展厅,发现威马汽车已进驻,工作人员称“威马被宝能收购”。宝能内部人士透露,正交接生产资质等资产。
招聘平台上,“翔飞”新能源汽车集团招聘岗位指向威马上海总部和温州工厂。宝能汽车辟谣“清算解散”,称正常运营,新车悠宝利A3下线(A00级微型车,与威马规划重合)。
为何宝能接盘?业内分析,宝能觊觎威马的生产资质、温州基地(年产能10万辆)和新能源技术。宝能汽车旗下悠宝利A3尚未量产,威马可补齐短板。重整计划要求后续投资超100亿元,宝能或借助政府支持融资。
但宝能自身困境令外界担忧:它能盘活威马,还是“另有所图”?
威马管理人仅确认投资人为翔飞,未回应宝能关联。
04
面对竞争,能救活吗?
新能源汽车市场2025年已进入“淘汰赛”下半场。比亚迪年销超300万辆,小米SU7月销破万,特斯拉Model Y霸榜。威马复产EX5/E5,这些2018~2020年车型已落后:续航600km在当下不算亮点,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L4自动驾驶成标配。
品牌负面(停产、车主维权)需重塑信任,渠道萎缩,经销商网络需重建。
挑战一:产品落后。业内人士指出,威马需快速迭代,但资金有限。规划中5年10款新车听似雄心勃勃,却面临比亚迪“价格战”挤压。A00~C级全覆盖易重蹈“大而全”败笔,缺乏差异化如理想的“家庭定位”或小鹏的“智能驾驶”。
挑战二:资金与供应链。初期10亿元投资杯水车薪,宝能债务或拖累。供应商虽多数合作,但历史遗留问题需解决。政府支持(如补贴、采购)是利好,但参照拜腾(南京政府20亿注资仍破产),非长久之计。
挑战三:市场环境。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超50%,头部集中效应明显。新势力需24个月运营资金抵御波动。威马“保1争2”目标仅哪吒单月水平,2030年100万辆营收1200亿更像“画饼”。
挑战之外,机遇也是有的。比如威马有品牌基础、工厂和资质,复产门槛低。出海东南亚避开国内内卷,AI赋能和高阶驾驶是趋势。若宝能整合观致、悠宝利资源,形成多品牌矩阵,或有翻盘可能。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向湾财社记者表示,威马有希望,但需新产品颠覆市场。时间宝贵,政策退坡中,借壳造车是捷径。
但张翔同时表示,威马复活至少需3年重建信任,车市“卷到没边”,生存是首要。
(封面图来源AI生成)
参考资料:
[1]南都周刊:知名车企官宣:复产!
[2]红星新闻:威马汽车复活:本月复产!计划3年IPO5年挑战年入1200亿,“宝能系”身影显现
[3]南都周刊:威马汽车已进宝能展厅!威马复活?姚振华在下什么棋?
[4]每日经济新闻:威马汽车计划9月复产:两年后启动IPO筹备,未来五年推超10款新车
[5]山东亿信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百亿估值到破产重整:威马汽车的战略迷途与造车新势力生存启示
联系和关注我们↓(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小编)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点击“环球零碳”,设为“星标”,后台回复“星标”,将有定制礼品相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