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 文/摄)蓝天下格桑花绽放,水泥路干净整洁,一排排加工作坊错落有致,“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此起彼伏……9月6日,现代快报记者随江苏“三个专项”工作组采访团,来到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基地。自2017年起,相距两千多公里的南京市栖霞区与西宁市湟中区,便以东西部协作为纽带,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长跑”,让湟中百年银铜器技艺焕发新生,至今步履不停。
银铜器加工作为湟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手工技艺,形成规模已有三百余年历史。2011年,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业内更流传着“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
在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银铜器制作是村民世代相守的“老行当”。历经一代代手艺人的钻研与打磨,村里涌现出大批优秀工匠,王富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事银器加工31年的他,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区级传承人。“就拿打一把银壶来说,依大小和精细程度不同,有的得耗上大半年才能完工。”王富邦说,在过去,匠人们多是“各自为战”,产业零散不成规模,收入始终上不去,不少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接手这门老手艺。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吹来,当地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作坊才真正迎来“抱团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2021年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南京栖霞区与湟中区建立协作关系,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谋划以银铜器加工为主的乡村振兴产业,并打造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全村400多户,近40%的村民靠这门手艺增收致富。园区有100套手工艺品加工作坊,其中34套采取“前店后院”的形式。“大家集中到产业园后,能随时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再也不是单打独斗了,这也让更多人愿意投身这个行业。”王富邦说。
东西部协作带来的,远不止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完善基地基础设施,更搭建起两地文化交流的“双向桥梁”。“栖霞区与湟中区联合举办非遗交流活动,将湟中的非遗项目、特色银铜器产品推介到南京,乃至全国更多地方。”王富邦告诉记者,“在南京栖霞山景区,还专门建设了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让湟中银铜器得以在南京拥有长期展示、销售的窗口。”
栖霞区还为湟中银铜器技艺注入品牌化动能:统一品牌标识,完成湟中“八瓣莲花”非遗标识的设计提升与推广应用;制定行业标准,推动银铜器制作传统工艺质量标准化;优化产品设计,邀请专业团队为银铜器制作等市场化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一系列举措,让湟中古老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现代创意、现代设计深度融合,碰撞出全新活力。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副镇长高雅介绍,目前产业园已入驻银铜器手工作坊10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17个村800余名村民转型为技艺工匠,每年带动周边群众600余人就业,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达3750人。如今,以阳坡村为中心,“银铜器加工为支撑产业、乡村旅游与观光体验为延伸”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园不仅为周边群众提供了30多种就业岗位,累计带动500余人就业,辐射带动作用愈发显著,还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真正成为点亮乡村振兴路的“金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