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宝石矿物资源学院大思政“文化赣鄱行”矿冶文化分队来到被誉为“青铜故里”的瑞昌市,深入铜岭铜矿遗址,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宝石矿物资源学院大思政“文化赣鄱行”矿冶文化分队的第一站来到了瑞昌铜岭铜矿遗址博物馆与瑞昌市博物馆,参观了被誉为中国矿冶考古“活化石”的重要遗址。队员们细致观察了商周时期的采矿竖井、选矿槽、炼炉遗迹及各类青铜器具,深刻感悟到这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物所蕴含的古代工匠智慧与技术成就。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志威副教授将思政课堂“搬”到遗址现场,结合瑞昌矿冶史,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他指出:“铜岭遗址不仅是矿冶技术的高地,更是民族精神的熔炉。”吴教授通过深入剖析矿冶技术的演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矿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宝石矿物资源学院常务副院长李福全也从专业视角,全面解析了铜矿资源的禀赋与开采技术的演变,深入探讨了这一历史遗址在当代矿业发展中的启示作用。他强调,矿冶文化的精髓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责任感,帮助学生们架起了历史与现实的认知桥梁,推动他们对矿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发展方向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瑞昌铜岭地区的文化根脉,实践队深入铜岭村开展田野调查,走访当地的老年人,聆听他们口耳相传的矿俗谚语、历史传说,探究地名、建筑等日常生活元素中所蕴藏的文化密码。在与村民的交谈中,队员们不仅了解了铜岭村矿冶历史的脉络,还通过对传统矿冶习俗的记录,揭示了这一地区矿冶
在铜岭矿山遗址,该校宝石矿物资源学院的专业教师王海洋带领学生们开展了实地教学。师生们不仅在烈日下共同辨识矿脉、分析岩层,还结合现代地质勘探技术,测绘记录了古采掘面,深入理解古代矿冶技术与当代科学技术的交融与创新。通过这样的实地认知,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对矿冶学科的专业理解,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工匠精神与劳动价值的重要性。
活动中,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师生以矿冶遗址为课堂,以千年青铜为教材,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智慧,在实践的熔炉中锤炼担当。未来,大家将继续以脚步丈量赣鄱大地,以实干诠释青年使命,让千年矿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