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选了胡亥?一份出土竹简证明,司马迁让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
说到胡亥,咱们脑海里立刻冒出两个词:篡位、暴君。在《史记》里,司马迁不惜用“弑逆”、“背主”之语,给赵高、李斯扣了两个世纪的罪名。
但自从2015年出土的竹简《赵正书》面世,历史画风就突然变得不一样了——原来,胡亥坐上皇位,竟然是秦始皇早有安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赵正书》。开篇就写:秦始皇出巡,半路大病,心里早预料自己五十必死,想借巡游逆天改命,却不料“天命不可变欤”。
眼见时日无多,秦始皇把丞相李斯叫到身边,说:“朕忧朝堂不靖,诸侯豪强或相倾轧,百姓受其苦,卿为相,应举一主以继大业。”说完,摆开龙椅,托付外甥冯去疾和李斯一起荐嗣。
两人对视一眼,都推荐了胡亥。理由很直接:胡亥从小随父南巡北战,性情刚毅,且常听法度,身边有通监狱法的赵高辅佐;兄长扶苏素来仁厚,主张徐图焚书坑儒之事,与始皇有别。
秦始皇听罢,点头称善,立即敕书,定胡亥为储君。李斯建议先在行在处立下太子诏书,回咸阳后再行大典,秦始皇应声允诺。
这段描述里,秦始皇并非往日那位唯我独尊、喜怒无常的“暴君”,反而多了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只可惜,不到五日,始皇驾崩。
照说,太子诏已立,皇位该由胡亥继承。可接下来发生的,就像陈胜吴广起义时那句口号:“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张口便成三军旗号。扶苏派监军蒙毅上书,劝秦始皇修复焚书坑儒之过,却因此招致始皇不悦,被发配上郡。
扶苏外放,胡亥留都,命运从此分道。可史书上却偏偏说:扶苏才是真正的嫡长,始皇没打算立胡亥,还被李斯、赵高合谋逼死。
问题是,史料自相矛盾。司马迁在《本纪》里说是篡位,在《蒙毅列传》里又说秦始皇早年就想立胡亥。
司马迁的笔墨里,两种说法硬生生搁在一起,谁是谁非,一时难断。
可是,《赵正书》还没完。它直言:扶苏死后,鸿胪徐福面对突如其来的皇位,惊得腿都直打哆嗦,想回稽首请示,胡亥早一步下令:“朕今即位,不日诏宴,勿得迟到。
”还调走了近臣,将监军蒙氏兄弟一网打尽。此地气氛,宛如朝堂里的丑角登场:一群翘首以待的群臣错愕不已,不知新天子何时发喑哑金鼓。
胡亥自己断案杀了扶苏,又严令左右,谁敢质疑,便斩于市。李斯见势不对,曾请旨不杀扶苏众将,结果被指“擅改诏法”,下狱。
赵高却顺势登峰造极,成了新丞相,拿着当年的“通狱法”手札,来者不拒,杀胡亥、除李斯、铲扶苏余党,血雨腥风几乎吞没咸阳。
《赵正书》到此终章。作者最后评语直白而又冷酷:“二世之失,在君不听谏也。
”就是说,胡亥真正的罪行非造反,而是固执,不听和缓之言。这句结论,摆明了一个问题:历史不是只有一条线,如果我们只盯着《史记》这棵树,可能就看不到周围的森林。
那么,究竟谁真谁假?在《赵正书》之前,殷墟简牍、咸阳出土石刻几乎没一本把胡亥写成篡位者。
一纸《二世诏书》传至后世,开头就说自己要“宽仁为政”,与《赵正书》里秦始皇千叮咛万嘱咐的“唯仁是保”遥相呼应。换句话说,胡亥当了皇帝,恰于法度;扶苏立不立,或许真是因性格而定。
扶苏仁慈,适合软化人心,但易生托孤乱;胡亥尚法,与始皇脾性相近,自然被认作继承人。
说到这里,不免要问:司马迁为何要偏偏把罪首指向李斯、赵高?这背后,是对汉初政治环境的顾虑——若大书秦皇英明,岂不当众戳破汉高祖江山来得不易?
而此时,汉武帝又要扶正儒教,司马迁写史,自然要对暴君说一不二。正史未必真,何况是汉家书吏掂过的砝码。
最后再设一个问:若秦始皇真心想立胡亥,扶苏只是被冤枉外放,那陈胜吴广起义时,为什么没以“扶苏复辟”为号召?这一点或许揭示了更深的史实——起义军的旗帜,从未真正把秦朝夹在“对”与“错”之间,他们针对的,不只是偏爱子嗣的父皇,也包括钳制思想的铁蹄。
所以,无论《赵正书》还是《史记》,其中掺杂了多少脚色,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谁掌笔,谁就能定乾坤。
参考资料:[赵正书出土汉简记载]、[司马迁《史记》胡亥本纪与蒙毅列传对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