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各位在创业的老板们,以下内容来自大成方略一位咨询顾问的真实客户故事:
做建筑工程的老板,自己是最大业务员,辛苦跑来的项目,做预算时都是赚的,决算时全部亏损,郁闷、痛苦、困惑;
员工私分款项,半夜销毁证据;
该要的发票未索取,该要专票的收了普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负偏高。
我接触过不少做工程的老板,大多像这位张总(化名)一样。
把跑项目当核心,每天泡在酒局里谈政府、聊企业,拿项目时财务做预算利润可观,老板也觉得“这单稳赚”,但等工程结束一算账,钱没见到,还倒贴进去不少。
张总找到我时,语气里全是疲惫:“我天天陪吃、陪喝跑项目,单单都亏,问题到底出哪了?”
我第一次去张总公司做财税体检,翻凭证时就捏了把汗:
工地上用的钢筋、水泥,买回来直接拉去工地,连张“验收入库单”都没有,财务到要支付采购款时才知道;
员工工资表上,有个“李建国”每月领6000元,可查考勤时根本没这个人。
后来才知道,是内部四个员工私分了这笔钱。
多亏我们按流程把凭证拍了照,有员工居然半夜一点多,偷偷溜进办公室销毁证据。
更要命的是,公司做了两套账:一套外账应付税务,一套内账内部核算,但内账该记的都没记,如何能核算清楚,已经失去了做内账的意义。
要是再这么下去,先不说企业两套账风险大,税务查账要补税罚款,光是内控漏洞,公司做越大,亏得越多——就像个筛子,钱都从缝里漏走了。
01
我给张总的第一剂药
打地基:把账理清
我跟着项目跑了半个月,从拿项目、签合同到材料采购、工程验收,把每一步业务流都摸透,给财务做了本《账务处理调整指南》:
材料采购必须附“验收入库单+供应商专票”,人工成本要带考勤表和银行发放记录,“工程施工”科目下必须细分“钢筋”“水泥”“自有工人工资”“劳务派遣费”等明细。
02
第二件事
盖房子:建制度
我和张总公司高管和中层沟通,从最基础的“报销”改起:
以前报销单随便填个项目费用就能批,现在必须附“项目名称+费用明细+合规发票”,超过1000块必须走公账;
资金管理更严,出纳转钱必须有张总签字的《资金审批单》,银行U盾分两个人管;
内控方面,专门加了“凭证归档制度”:
凭证柜钥匙由财务和行政各拿一把,要查凭证得两个人一起开,再也没人能偷偷销毁证据。
还做了定期轮岗制度及不相容岗位审核制度,互相监督,相互制约,防止舞弊发生。
03
第三件事
迎客人:合账合规
我帮张总把两套账合并成一套,所有业务都走合规流程:
以前没要的发票,让财务协助业务人员一起去跟供应商协商补开;
该要专票的,再也不拿普票——比如买水泥,以前要普票只能抵成本,现在换了专票,能抵13%的增值税。
三个月后,张总新接的住宅项目完工,财务拿报表给他看时,他反复翻了三遍:
“材料费用120万(钢筋60万、水泥30万、辅料30万),人工费用80万,税费30万,利润50万——顾问,这是我第一次看清项目的钱花在哪了!”
更实在的变化是:增值税税负从原来的5.8%降到了3.2%,企业所得税因为多抵扣了20万合规成本,直接省了5万;
税省了,张总不用怕税务查账,两套账合二为一,晚上能睡踏实觉了。
其实做企业就像盖房子,财税和内控是企业的地基——地基不稳,再高的楼也会倒。
要是你也像张总一样,遇到“项目预算赚钱但决算亏”“账算不清”“税负高”“两套账”等问题,不妨试试我们的企业财税风险管家:
先做15分钟的财税风险预诊断,帮你找出“钱漏在哪”。
还有专家面诊,线上线下都能聊。把账理清、把制度建牢,钱才会留在口袋里。老板不只能创富,更要会守富。
现在扫码就能抢
15分钟1v1专家咨询名额
仅限前20名,价值2000元
做企业,赚稳钱比赚快钱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