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人意外的事实:胡林翼这样的大人物,一生只收了一个弟子。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弟子还是个12岁的孩子。
当时求师者如过江之鲫,胡林翼却独独选中了张之洞,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壹》——
一个12岁少年的惊人表现
1849年,贵州兴义府,一个12岁的孩子,竟然让胡林翼刮目相看,这个孩子叫张之洞,父亲张锳是兴义府知府,典型的官二代。
但这孩子不一样,5岁就能写诗作文,13岁前已经把四书五经全部读完。
更可怕的是,他还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兵书,胡林翼第一次见到张之洞时,心里咯噔一下,这孩子的眼神太特别了。
不是那种小孩子的天真,而是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深邃。
胡林翼随口问了几个经史问题,张之洞答得头头是道,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有自己的理解,"这小子,有意思。"
胡林翼当时37岁,正在贵州任知府。
他见过太多聪明的孩子,但像张之洞这样的,真的很少, 不仅聪明,更重要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气质,那是一种天生的领袖气质。
更让胡林翼惊讶的事情还在后面。
张之洞不满14岁就中了秀才,还是第一名,1852年,15岁的张之洞参加顺天府乡试,直接中了解元,15岁的解元! 这在整个大清朝都是罕见的。
胡林翼这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真正的天才。
不是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奇才,张之洞12岁那年还刊印了自己的诗文集《天香阁十二龄草》,文笔老辣得不像个孩子。
"此子必成大器。" 胡林翼下了决定。
——《贰》——
胡林翼的选人标准有多严格
很多人不理解,胡林翼为什么只收一个弟子?答案很简单:他的标准太高了,胡林翼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胡达源是探花出身。
从小就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才,眼光自然不一般。
他娶的是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儿,陶澍更是当时有名的识人高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胡林翼对人才的要求近乎苛刻。
他要找的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能够传承衣钵的接班人。
胡林翼曾经说过:"秀才便当以天下为己任。" 这句话透露出他的人生态度,在他看来,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救国救民。
所以他选弟子的标准,不仅要有过人的才华,更要有济世安民的大志向。
这个标准,把99%的人都筛掉了,胡林翼在湖北做巡抚时,手下文武官员无数,但他从来不把这些人当作弟子,最多算是下属。
因为这些人要么只有才华没有品格,要么有品格没有见识,要么两样都有但格局太小。
真正的弟子,必须是"瑚琏之器",这是当年陶澍评价胡林翼时用的词,现在胡林翼用来要求自己的弟子,瑚琏之器是什么意思?
就是宗庙里盛装祭品的礼器,代表着最高规格的人才。
能用这个词形容的人,整个大清朝也找不出几个,更关键的是时间问题,胡林翼1861年就去世了,只活了49岁。
他的黄金时期主要在40岁以后。
真正有资格收弟子传授心法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十来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遇到张之洞这样的天才,已经是天大的幸运。
——《叁》——
师徒相遇背后的深层原因
张之洞能成为胡林翼的唯一弟子,绝不是偶然,首先,时机刚好, 胡林翼遇到张之洞时,正值人生的上升期。
在贵州几年的历练,让他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真正的政治家。
这个时候的胡林翼,既有足够的阅历传授给弟子,又有充分的精力培养人才,其次,张之洞的表现确实惊艳, 不仅学问好,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
胡林翼问他对时局的看法,张之洞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
这个12岁的孩子,居然对国家大事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嗅觉,"洋人入侵,内忧外患,非变法图强不可自救。" 这是张之洞当时的观点。
一个12岁的孩子,居然有这样的见识!
第三,两人的理念高度契合, 胡林翼崇尚经世致用,认为学问必须和实践结合,张之洞虽然年幼,但从小就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
他读兵书,研究地理,关心政治,这些都和胡林翼的理念不谋而合。
最重要的是,胡林翼看到了张之洞身上的改革潜质,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儒家学者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
胡林翼需要的是既懂传统文化,又有开放眼光的新型人才。
张之洞就是这样的人,他熟读经史,文章了得,同时又对西学颇有兴趣,这种复合型的才能,正是胡林翼最看重的。
——《肆》——
一段影响历史的师徒情
胡林翼收张之洞为弟子后,教给他的不仅仅是学问,更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公私义利,必须分明。" 这是胡林翼反复强调的观点。
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能够分清什么是公,什么是私,什么是义,什么是利。
张之洞把这句话记了一辈子,胡林翼还教张之洞如何识人用人,作为湘军的重要领袖,胡林翼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他曾经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眼光之准确令人佩服。
张之洞跟在师父身边,学到了这套识人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胡林翼教会了张之洞如何在乱世中保持清醒, 当时的中国,内有太平军起义,外有列强入侵,整个社会都在剧烈动荡。
很多人要么盲目排外,要么完全西化,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理性的态度。
胡林翼就是这样的人,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妄自菲薄,他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长处,但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根基。
这种观点后来被张之洞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徒关系一直持续到胡林翼去世, 1861年,胡林翼病逝时,张之洞已经24岁,正在翰林院当编修,接到师父去世的消息,张之洞痛哭不已。
他知道,自己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
但师父的教导已经深深印在他的心里,张之洞后来成为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创办了多所学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这些成就,都可以追溯到胡林翼当年的教导。
更感人的是,张之洞当了湖广总督后,经常从总督府步行到胡文忠祠祭拜师父, 每次祭拜,他都要跪在师父的牌位前,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想法。
这份师徒情谊,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