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上海徐家汇的街头仍旧闷热。空调外机一阵阵呼气,出租车司机趴在方向盘上打盹。地铁早已关门,便利店里椅子被收走,只留下狭窄的过道。
相比之下,玻璃门后的麦当劳仿佛另一处世界:灯光明亮,空调运转,冷气混合着油炸薯条的味道。
45 岁的老刘坐在角落里,把随身的塑料袋塞在脚下。他点了一杯最便宜的可乐。眼睛不敢闭太久,但也不想走。外头太热,他没地方去。几张桌子之外,
阿珍把环卫制服的袖子挽到手肘,闭着眼,身旁放着没喝完的热饮。她明早五点要去上班。
再远一点,一位外卖小哥靠在墙边,刷着手机,桌上只放了一份薯条。他的出租屋在郊区,太远,回去不划算。
这些人没有约定,却在夜里同处一个空间。
店员没有赶他们走,只是偶尔收拾桌面,轻声问:“要不要加点冰块?”快餐店的夜班本就清冷,安静的客人不算负担。
这种场景并不罕见。
夏天高温,冬天寒潮,夜里能容纳人的室内空间并不多。候车厅关门,图书馆不开放,临时驿站有限,快餐厅便成了城市里为数不多的“公共客厅”。
在香港,它有个名字:“麦难民”。在上海,人们还不常这样称呼,但画面几乎一样:深夜,灯火通明的餐厅里,散落着一些没有归处的人。
上海是有临时庇护所的。市区两级的救助管理站,负责接收生活无着的人员,提供住宿、餐饮、返乡协助。
每逢极端天气,街面巡查的工作人员会主动劝导,把流浪者送进站点。
松江区的救助站,2023 年全年接收了 366 人次。平日里,人不算多,但一遇到寒潮或酷暑,容量就会迅速紧张。
杨浦区的救助站在一次突发公共事件中,站内人数一度超过 80 人,而平常只有十几人。
市财政每年也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多个项目。
问题在于,这些庇护都有前提。
走进救助站,要登记身份证,接受健康检查,配合管理规则。
滞留时间有限,有时最长十天;更多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劝返,把人送回原籍。
老刘曾经去过一次。他记得里面有木板床和饭菜,但“进去就得被问一堆问题,还要签字”。他想留在上海找零工,怕一旦被送回去,再回来就更难。于是,第二天他自己离开,重新回到街头。
这就是落差:救助站提供的是制度性的床位,而快餐厅提供的,是一把不问缘由的椅子。
前者解决“有无”的问题,后者解决“当晚”的问题。
两者之间的空白,就成了“夜宿快餐店”长期存在的原因。
在香港,这段空白被放大成一个社会现象。
2018 年,太平山青年商会的调查发现,在 116 家 24 小时麦当劳里,有 334 人长期夜宿。社区组织协会同年发布的报告,数字更高:384 人,其中女性占 11%。
这些数字虽不大,却让“麦难民”成为新闻里的热词。
记者曾拍到过这样的画面:深夜的麦当劳,靠窗的位置坐着一位老人,桌上只有一瓶矿泉水和一个破旧的塑料袋。他说,在这里至少有冷气和灯,不会被驱赶。
餐厅并没有宣传“收容”的功能,但现实却让它成了低成本的庇护所。
东京的故事不同。主角不是快餐店,而是漫画咖啡店和网吧。
2016–2017 年,东京都的官方调查显示,约 15,300 人在这些店里过夜,其中 4,000 人完全没有固定住所。相比之下,2024 年夏季白天统计的“路上生活者”只有 588 人。显性露宿减少了,但隐性的室内漂泊依然存在。
在新宿,一位被称作“裕子”的年轻女性白天做兼职,夜里就在网吧租一个小隔间。她说:“比睡在街上安全,也比救助中心自由。”这种“网吧难民”的存在,被日本政府承认并纳入统计。数字背后,是另一种“隐形无家”。
香港的“麦难民”,东京的“网吧难民”,共同反映了一个现实:当城市的正式庇护不足,商业空间就会被挤压成临时的替代。
在美国,快餐厅也常是无家可归者的避风港。但与香港、东京不同,美国从未给这种现象命名。
2024 年 1 月,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发布的年度统计显示,771,480 人在一个夜晚经历了无家可归。这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数字,比上一年增长了近 18%。其中约一半在收容所,一半在街头、汽车或临时搭建的住所。
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家 24 小时麦当劳,夜里总有人进来坐下。他们多半带着背包,点一杯咖啡就待到天亮。餐厅员工说:“只要不吵闹,就不会赶他们走。”但这些人不会被统计进任何官方数字。美国的统计分得很清楚:有家、有庇护、还是露宿。但“快餐店夜宿”从未单列。
相比之下,香港有具体的快餐厅人数,东京有网吧的精确调查,美国则有全国性的总量。口径不同,故事也不同。
天快亮时,老刘把空杯子丢进垃圾桶,提起塑料袋,走出了餐厅。街道渐渐有了人声,地铁即将开门,便利店恢复忙碌。对他来说,这一夜过去了。
那张饮料小票,就像是一张临时的通行证,让他在城市里多待了几个小时。
救助站有制度性的床,快餐店有不问缘由的椅子。中间的那段空隙,是“麦难民”存在的理由。它没有谁立过牌子,却在一座城市的夜里,年复一年地被填充。
数据来源
松江区救助站 2023 年接收人数:上海市松江区救助管理站绩效报告。
杨浦区救助站在特殊时期的承压情况:澎湃新闻报道。
上海市财政临时救助支出:2024 年统计公报。
香港“麦难民”人数:太平山青年商会调查,2018 年。
香港“麦难民”人数:社区组织协会报告,2018 年。
东京“网吧难民”人数:东京都官方调查,2016–2017 年。
东京“路上生活者”人数:东京都政府发布,2024 年 8 月。
日本全国无家者人数:厚生劳动省发布,2025 年 1 月。
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HUD PIT Count,2024 年 1 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