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 1970 年代初,在美国俄勒冈州亚姆希尔县的乡间,一辆校车驶过泥泞的路面,车头上写着数字 6。这趟 6 号校车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因为它是作者尼可童年最深的记忆。清晨时分,它在一户户农家前停下,将不同年龄的孩子送往附近麦克明维尔市的小学和中学。孩子们有的睡眼惺忪,有的已经和熟识的伙伴打闹起来。他们周遭的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气味。
1970 年代的亚姆希尔地广人稀,在 186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约只有 4 万人定居,刨去中心城市麦克明维尔,乡间的人烟更加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生活着 16 人。农业和林业是这里的主要产业,校车上那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是农民或林业工人。他们不算富有,也没怎么读过书,但在送孩子上学这件事上仍然一丝不苟,原因很简单,他们相信改变。尼可的父辈这一代美国人在二战前后出生。小时候,他们住过简陋的棚屋,经历过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的日子。然而随着战后美国经济的崛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飞跃式的改变。哪怕是个出身贫寒的文盲,只要掌握好一门技能,比如伐木或者盖房子,辛勤地工作几年,就能在该成家的年龄买下一座不小的农场,为整个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坚信,下一代的生活一定会更好,而读书就是通往那种美好生活的路径。
这样的信念自然也传给了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校车上的那群孩子。他们是尼可童年时代的好友,其中甚至有他少年时迷恋过的女孩。他们上课传过纸条,一起参加过学校的舞会,还在高中的操场上比赛短跑。可是从那以后,几十年过去了,在东部,曾经盛极一时的五大湖工业区成了人们口中的“铁锈地带”,从东到西,衰败的工业城市星星点点,一路蔓延到西海岸的俄勒冈州,亚姆希尔的工人社区也陷入了困顿。当年 6 号校车上尼可身边的那些孩子并不知道,他们面临的将是这样艰险的未来。
尼可详细记录了他的童年伙伴们坎坷的人生。一个曾经心灵手巧,能制作精美家具的男孩,后来因酗酒和吸毒死于肝衰竭。他的兄弟因酒后失去知觉,死于房间失火。他们的妹妹罹患精神疾病,死于药物导致的并发症。另一位兄弟死于制毒时的爆炸。这家的兄弟姐妹里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上学的时候,他曾经是亚姆希尔小学公认的数学神童。然而成年后,他却屡次入狱,如今拖着患有绝症的身体勉强度日。尼可的一位女同学曾经是个活泼开朗的啦啦队队员,但日后染上了酗酒的恶习,沦为无家可归者,在年近五旬时被冻死街头。尼可历数了和他乘坐同一班校车上学的朋友,发现其中约有四分之一已经因吸毒、自杀、酗酒、肥胖、鲁莽驾驶和各种疾病而去世。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人失踪、入狱或沦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在这些曾经满怀希望的孩子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如此极端的困境?你可能会想,这首先要归咎于他们的个人选择。没错,酗酒、吸毒、暴力犯罪和药物成瘾,个人对这些恶习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我们值得再追问一句,是什么让亚姆希尔地区的人们如此频繁地做出这些自我戕害的选择呢?在尼可和雪莉看来,这个答案是美国的工人阶层在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中被结构性地忽视了。这已经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了。数以百万计的中下层美国人陷入了经济上的窘境,并且沮丧地意识到,自己和下一代的上升途径已经变得极其狭窄。这种广泛的绝望导致了普遍的自戕和反社会行为,而这,就是尼可的童年伙伴们真实的处境。
如果你觉得 6 号校车上一帮孩子的经历还不足以反映现实,那我们再来看一组宏观数据: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婴儿存活率仅居全球第 46 位,清洁饮用水普及度排名第 44 位,个人安全指数排名第 57 位,高中入学率排名第 30 位,公民幸福感排名第 26 位。这些数据普遍落后于七国集团的其他所有成员国。
而相比于横向对比的差距,美国民众更可以感知的是纵向对比的倒退。从资产方面看,2018 年《纽约时报》上的一篇社论显示,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净资产比 2000 年更低,而低收入家庭的资产缩水更加严重。从收入方面看,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美国无大学学历人口的平均工资甚至远低于 1979 年的水平。从生活满意度上看,美国有76%的成年人认为子女的生活比自己的更糟糕。甚至在大多数工业国家人口预期寿命持续增长的今天,美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却连续三年下降,这还是 20 世纪以来的首次。在这种从经济到生活的普遍衰退中,大量的美国中下层民众陷入绝望和自戕。2019 年,美国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6.8万美国人死于药物过量,8.8万人死于酗酒,4.7万人死于自杀。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呢?这三项因素加在一起导致的死亡人数,只需要积累两周,就超过了过去 18 年来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丧生的美国士兵的总数。美国的自杀率现已达到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而阿片类药物的致死人数更是超过了枪支和车祸的总和。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个美国人死于药物过量,每8个美国孩子就有一个与药物或酒精成瘾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美联储 2017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遭遇汽车抛锚或屋顶漏水这类并不算严重的突发情况时,近 40% 的美国人拿不出 400 美元现金应急。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靠卖血浆维生,有人一周卖两次,每次的收入只有三十到四十美元。
“美国梦”是一个陈旧的名词,1931 年,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将“美国梦”定义为“无论一个人出身怎样的社会阶层,他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富足”。这个诱人的许诺成为一代代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信念。如今的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曾经宣称,美国不是富人和穷人组成的国家,而是“富足的人和很快就会变得富足的人并存的国家,是一个成功的人和很快就会取得成功的人并存的国家”。可是对于 1970 年代后出生在美国广大的工人社区的人们来说,“美国梦”越来越像是个虚妄的幻想。如今他们的生活像是走在一根越来越细的钢索上,人生中的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导致万劫不复的后果。而他们的困惑,就是书名里,作者尼可替他们问出的那个问题:为何生活越来越像走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