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湖南浏阳的一户书香人家迎来了一个女婴,父亲王正枢为她取名“王庶熙”。
![]()
王正枢可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担任数学老师,而当时在这所学校求学的学生中,就有后来改变中国命运的毛主席。
![]()
王正枢给女儿取“庶熙”这个名字,饱含着文人家庭的期许。在《说文解字》里,“庶”有“众人、众多”的意思,《尔雅》中“熙”则释为“光明”,后来还衍生出“兴盛”的含义,“庶熙”二字,既寄托着他希望女儿未来的人生能够光明,也暗含着对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景。
小时候的王庶熙,在父亲的熏陶下,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数学,常常跟着父亲一起演算习题。那时的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数学老师,在讲台上传递知识。
可就在1926年,12岁的王庶熙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女子师范学院,还没来得及享受校园生活的美好,家中就突遭变故。9月,王正枢在户外劳作时不慎被黄蜂蛰伤,起初家人以为只是小伤,没太在意,可没想到伤口很快感染化脓,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没过多久,王正枢就撒手人寰。
父亲的突然离世,给这个原本和睦的家庭带来了沉重打击。家里的顶梁柱没了,经济来源瞬间中断,日子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
![]()
看着年迈的祖母和年幼的弟妹,王庶熙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学业,跟着两个哥哥离开家乡,辗转来到上海谋生。那时的上海,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无数人寻找机遇的地方,但对于初来乍到、毫无背景的王家兄妹来说,这里的繁华背后,藏着太多的艰辛。
为了能在上海立足,哥哥们四处打听,最终帮王庶熙找到了一所名为“上海美美”的女校。这所学校以教授歌舞为主,虽然与王庶熙原本想走的教育道路相差甚远,但在当时的处境下,能有学上、有一技之长傍身,已经是很不错的选择了。
王庶熙对此并没有抱怨,她收拾好心情,开始努力学习歌舞。她天生就有艺术天赋,再加上肯下苦功,很快就在众多学生中崭露头角,引起了校长黎锦晖的注意。
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之一,眼光独到,他看出王庶熙是个可塑之才,但也觉得“王庶熙”这个名字不太适合走演艺道路。
那个年代,老百姓大多喜欢通俗易懂、好记好念的名字,“庶熙”二字不仅生僻,还带着浓浓的书卷气,与歌舞表演的通俗活泼风格有些脱节,不仅不利于被观众记住,甚至就连在学校里都隐隐受到同学排挤。黎锦晖找王庶熙谈了谈,建议她改个更接地气的名字。
一开始,王庶熙还有些犹豫,毕竟“王庶熙”这个名字是父亲取的,承载着父亲的爱与期望。但她也明白,校长的建议是为了她的前途着想。思索再三,再加上哥哥们的劝说,她最终同意改名。
![]()
黎锦晖考虑到王庶熙在家中“人”字辈,就为她取了“王人美”这个名字。这个名字简单直白,既寓意着她容貌秀丽,也暗含着希望她能被观众喜爱之意。
这个时候,还没人想到,此后,这个名字竟然会响彻上海滩。
![]()
改名后的王人美,简直就像打开了人生的新大门。在黎锦晖的悉心指导下,她的歌舞技艺进步得更快了。
1928年5月,黎锦晖组织学校学员成立“中华歌舞团”,计划前往东南亚巡演,王人美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这次巡演历时10个月,他们走过了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多个城市。
一路上,王人美虽然不是主角,只是负责陪演,但她丝毫没有懈怠,每一场表演都认真对待,仔细观察其他演员的台风和技巧,不断积累经验。这段巡演经历,不仅让她开阔了眼界,也让她的舞台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她日后进入电影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中华歌舞团因各种原因解散,王人美没有就此放弃艺术道路。黎锦晖看出她是个有潜力的姑娘,就资助她进入英文学校进修。在英文学校里,王人美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不仅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接触到了更多西方文化,整个人的气质也变得更加优雅知性。
![]()
课余时间,她还会去附近的学校兼职教英语,虽然收入不高,但能靠自己的能力赚钱,还能圆了自己的“老师梦”,王人美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1930年,学成后的王人美加入了明月歌舞团,这是当时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歌舞团体。在这里,她终于获得了担任主演的机会,随团前往北平、天津、东北等地巡演。3年的巡演生涯,让她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也让她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
她的表演既有歌舞演员的灵动,又带着几分知识分子的知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喜爱,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一起被观众称为民国影坛的“四大天王”,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文艺新星。
就在王人美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国家却陷入了危难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东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看着家国破碎的惨状,王人美内心充满了悲愤。
从小受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她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虽然自己只是个文艺工作者,但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出一份力:通过电影唤醒民众的爱国之心。
同年,王人美正式转型进入电影行业,签约联华影业公司。她接拍的第一部电影《野玫瑰》,就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在影片中,她饰演上海渔家女小凤,与当时的当红男星金焰演对手戏。
![]()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特意去渔家体验生活,学习划船、织网,将渔家女的质朴与坚韧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上映后,观众对她的表演赞不绝口,王人美也凭借这部电影在电影界站稳了脚跟。
![]()
不过,真正让王人美大红大紫的,还是1934年上映的电影《渔光曲》。这部影片以渔民的悲惨生活为背景,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侵略者的暴行,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王人美在片中饰演主角“小猫”,一个命运多舛却始终保持善良与坚强的渔家姑娘。
为了贴合角色形象,她特意剪短了头发,穿着粗布衣服,每天在海边练习摇橹,双手都磨出了水泡也不叫苦。影片拍摄过程中,她完全沉浸在角色里,将“小猫”的天真、无助与抗争演绎得入木三分。
《渔光曲》上映后,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在上海,各大影院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甚至连深夜场都排起了长队。影片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
王人美也因为“小猫”这个角色,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小野猫”,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明星之一。
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王人美也收获了爱情。在拍摄《野玫瑰》和《渔光曲》的过程中,她与男主角金焰因戏生情。金焰当时是上海滩的“电影皇帝”,英俊潇洒,演技精湛,两人的结合被视为天作之合。
1934年,他们宣布结婚。在那个年代,公众对于已婚女演员的接受度并不高,上海的各大电影公司担心已婚的王人美会失去观众吸引力,纷纷不再与她续约。面对事业上的挫折,王人美却从不后悔,在她看来,真挚的爱情比短暂的名利更重要。
后来,由于两人工作繁忙,长期分居,1945年,他们和平离婚,但就算是这样,两人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在彼此需要的时候,总会伸出援手。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很快被日军占领。日军得知王人美和金焰的知名度后,便找上门来,威逼利诱他们出演“中日合拍”的电影,企图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谬论,推行投降主义。
面对日军的威胁,王人美丝毫没有动摇。她深知,这种电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即便面临生命危险,也绝不能妥协。为了躲避日军的迫害,王人美和金焰不得不离开上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在逃亡途中,王人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她辗转于武汉、重庆、昆明等地,只要有机会,就会参与抗日爱国电影的拍摄。
![]()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但是国民党当局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让王人美感到无比失望。
她不愿再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事文艺工作,于是就离开大陆,前往香港发展。在香港的几年里,她虽然也拍摄了一些电影,但始终觉得漂泊无依,内心深处一直牵挂着祖国。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香港,王人美激动得彻夜难眠。她深知,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艺工作者也终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香港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
当她抵达上海时,叶剑英、陈赓等领导亲自接待了她,对她的爱国举动给予了高度赞扬。
回到大陆后,王人美加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建设中。她不仅继续参演电影,还积极参与剧本创作和演员培养工作,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演员。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也更加坚定了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1955年,在朋友的撮合下,王人美与著名画家叶浅予结婚。叶浅予是中国现代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之一,两人在艺术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和话题,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在叶浅予的支持下,王人美在文艺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1979年,65岁的王人美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考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站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王人美热泪盈眶。她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自己未来的鞭策。
![]()
此后,她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文艺工作,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余热。随着年龄的增长,王人美的身体越来越差,但她对文艺事业的热爱却丝毫未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关心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1987年4月12日,王人美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