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涉及教育、学习、研究、管理、治理、评价全环节、全链条的系统性变革。最终,我们要共同推动建设有温度、崇尚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
原文 :《促发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的范式跃迁》
作者 |武汉大学数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吴丹 邱超
图片 |网络
在人工智能等新质科技重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从理念到工具,再到范式的数字化转型。这一转型是对技术迭代的必然响应,更是对教育本质回归与核心价值重塑的主动求索。
从历史必然到战略选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驱动。人工智能等新质技术的融合创新和快速发展,催生了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助教学等教育教学新形态。近日,教育部启动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提出了“新阶段、新标准、新路径”(3N)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明确了方向和趋势。
首先,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技术突破和应用为表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质科技的创新融合为驱动,正推动教学工具改良的“量变”,迈向重塑整个教育生态的“质变”跃升,形成构筑“云-网-端”一体化数字教育新基建的浪潮。新型教育生态将有效化解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支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
其次,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局限于教学活动,是涉及教育、学习、研究、管理、治理、评价全环节、全链条的系统性变革。数字素养教研、交叉学科试验、虚实融合课堂实践、AI助教助学、图谱体系追踪、数据评价治理等构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实践维度,并致力于实现技术与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与动态平衡。
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培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转向。在教育数字化的新阶段,教育活动的重心正在从学生的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转进,教学路径也在从工具辅助到生态重构、从局部优化到系统变革升级,具体包含以下建设内容。
一是理论体系建设围绕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数字技能及跨学科、跨行业的思维,以契合经济技术发展中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特征;二是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强调交叉学科专业和试验班的布局优化,重视大中衔接、本研贯通的培养模式,以及数据科学要素与行业前沿成果的融入;三是实创平台体系建设应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质科技的赋能作用,提升在线教育资源的容量与质量,重视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等核心工具的建设;四是倡导构建全系统、全社会协同参与机制,通过创设联盟或研究集群等方式,深度整合优质资源,协同探索前沿议题,联合制定建设标准,共同开展教研活动。
从知识图谱到能力图谱: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工具跃迁。知识图谱本质上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构建的语义网络系统。其核心在于结构化地组织和表征特定学科或领域的知识点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庞大的、机器可理解的知识库网络。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知识图谱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和课程建构知识域,将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网状结构的逻辑联结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并以助教问答引擎、电子课本批注等形式提供智能化的教学支持。
知识图谱向能力图谱的迈进是教育适应时代需求、深化育人目标的必然路径。能力图谱聚焦人才能力养成,解构行业能力标准体系,强化培养方案引导效能;基于学生的性别、特长、学习情况、技能掌握、就业意愿等个性化特征,动态生成学业预警、知识补充建议及专项训练方案。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下,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深刻变革对人才的专业化、技术化、交叉性、创新性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求教育模式在夯实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因材施教”,锻造“一技之长”,加强个性化培养与实践能力塑造,以适应时代之需。因此,创新性地使知识图谱向能力图谱演进,实现从知识表征到能力发展的深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
![]()
能力图谱作为知识图谱的高级形态,其构建核心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动态支撑系统。能力图谱重视整合学生学习成长全流程,通过分解标定创新思维、能力评价、人际协作、技能掌握评价维度,用AI描绘学生的成长轨迹,个性化补齐学生的成长计划。武汉大学以多群体、多场景联通的“珞珈在线”AI智慧教学中心为依托,重点建设融合型的图谱体系,拓展出包含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目标图谱、问题图谱、德育图谱在内的“珞珈智慧图谱体系”,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再到素养的育人进阶闭环。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历史坐标上,数字化转型已非“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的“必答题”。知识图谱向能力图谱迈进的实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转型,核心矛盾在于技术工具理性与教育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未来应坚持在技术层面强化能力图谱的适应性诊断功能,在价值层面坚守育人本质的伦理锚点。唯有将工具进化嵌入“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方能实现数字化转型从效率提升走向教育深化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数字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2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