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关于跳水赛场的一个小细节被不少观众盯上了,那就是转播镜头几乎不会特写陈芋汐和全红婵的下半身,只有在入水的瞬间才会稍微拉远一点,这背后并不是转播故意回避,而是因为这些年轻运动员的腿上裹满了绷带和胶布,真相藏在光鲜亮丽的画面背后,一点都不轻松。
陈芋汐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新加坡赛场那场混合团体,她最后一跳干净利落帮中国队锁定冠军,落水时几乎连一丝水花都看不见,镜头里她笑得像个没心没肺的小姑娘,但实际上她的肩伤早就反复折磨,消息说她跳完之后疼到连站都困难,甚至对队友低声说“腰快断了,听到这句话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完美一跳,背后是用疼痛硬扛出来的。
这种情况绝不是陈芋汐一个人的事,全红婵的名字更是被拿出来反复讨论,她的脚踝韧带撕裂、腰椎有旧伤、甚至关节腔还有积液,这些在普通人眼里可能一年都要休养的伤,她却要在十几岁的年纪里带着去训练、去参赛,有时候缺席比赛,网络上立马有人质疑她是不是不够努力,是不是“摆烂,可真相是她身体已经透支到了红线,再硬撑就是废掉职业生涯,那些贴满全身的胶布才是最扎心的“成绩单。
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很少听到这些?一方面运动员本身选择沉默,她们被定义成英雄,得强硬得无坚不摧,才符合所谓“国家荣誉的叙事逻辑,所以不管多痛,走到赛场还是要迎着灯光笑;另一方面,观众也其实在默契配合,大家更愿意看无敌的“天才少女,看稳稳的金牌,至于膝盖贴了几层绷带,腰椎是不是已经负荷过重,这些不登上热搜,仿佛也就不存在。
对比来看,这种情况并不是跳水独有,乒乓球队的王楚钦打封闭上场,赛后走路一瘸一拐,孙颖莎的双手早已磨出老茧厚得像铁片,但大家看到的还是冠军海报上那个朝气蓬勃的笑脸,竞技体育就像一面镜子,展现出来的总是最光彩的一边,而另一边的疼痛和代价,往往被挡在幕后。
![]()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那媒体是不是就该把运动员的伤病全摊开讲?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因为竞技体育要的就是信念和自我燃烧,说太多伤病可能会给运动员本身带来无形压力,甚至影响到她们在场上的心态,但完全遮掩也不妥,那样等于在塑造一个不真实的偶像,观众最后看到的不过是包装过的幻象,而当真实伤病被意外曝光时,就更容易引发舆论的反噬。
再换个角度想,为什么我们总是只记得夺冠的那一跳,而不会去关心赛后的那一跛?这是整个体育环境的锅,“唯金牌论的逻辑早就深植其中,国家荣誉光环没错,但健康不该是可以随便牺牲的成本,十七八岁的运动员就要承受常年伤痛,这事儿搁到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合理,现在看他们荣光无限,可十年二十年后,谁来负责他们身体上的负担?
![]()
说到底,陈芋汐也好,全红婵也罢,她们都值得更真实的关注,赢球的时候当然要为她们鼓掌点赞,但当镜头拉远的时候,也别忘了那些被绷带遮住的地方,那才是真正的战场,真正的勇气。
所以最后要说一句,这群孩子们是英雄,但不是因为她们无敌,而是明明知道会痛、会消耗甚至会受伤,依然选择坚持,真正值得敬佩的不止是金牌的数量,更是她们在暗处的坚韧,这才是竞技体育给所有人的启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