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美、科学之美、生命之美
中山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教师代表发言
2025年9月7日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数学学院
张益唐教授
尊敬的校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欢迎各位新同学加入中大,选择大湾区,选择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作为自己人生新的起点。
此时此刻,我回想起1978年第一次踏进北大校门的情景,那时候的我,不会想到47年后,我会在中山大学——这所同样拥有百年血脉的学府——作为教师代表,迎接你们的到来。
两个月前,朱书记、高校长在中山楼欢迎我加入中大,今天,我想把这份“被欢迎”的喜悦传递给你们:当你们接过校徽,你们也接过了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船票。
欢迎你们,成为新“中大人”;也欢迎我自己,和你们一样,再次成为“新人”。
如果说红砖绿瓦,一步一景的康乐园之美是中大给新生的第一张名片,我想,还有另外三种美值得与大家分享:
一、大学之美
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师生关系的“拓扑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这里,教授不是讲台上的终点,而是你们身旁的同行者;你们也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带着新鲜火种的探险家。陈寅恪先生曾在黑板上写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想,在大学里,老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向真理提问的人。知识不是边界,而是桥梁;不是终点,而是邀请,所以,让我们把课堂当作入口,把校园生活里的点滴都当作随时可能触发灵感的研究样本,大学之美,美在师生共同把“已知”翻译成“未知”,再把“未知”变成下一代学子新的“已知”。
二、科学之美
我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2013年论文发表后,很多人问:孪生素数有什么用?我说:暂时没有。但正是这份“无用”,让我们得以在纯粹的思想高空里飞翔。数学家陶哲轩的Polymath项目和Maynard的最新结果一路将我的结果压缩到246。每一次压缩,都是人类智力的合唱。1997年,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家Sid Nagel团队发现了水渍总是边缘深内部浅的原因,这项最初看似“无用”的工作,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微流控芯片、印刷电子、生物检测等领域。
同学们,请允许自己为“无用”的问题着迷,这每一次看似无用的追问,终将在某一刻落回大地,从南海海底到宇宙深空,从芯片晶体到人工智能,成为国家与文明进步的阶梯。科学之美在于它始于好奇,终于人类的福祉。愿你们也成为这样的作者,把未知变成国家急需,把人类共同难题再向前推进一页。
三、生命之美
我祖籍在浙江平湖,在上海长大,北大求学,美国漂泊三十年,如今落脚大湾区。中大给了我新的坐标,也提醒我:生命之美,在于多元。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会体验到焦虑、孤独、自我怀疑,也会体验到惊喜、顿悟、怦然心动,你们的大脑前额叶正在重塑,生命系统正在升级。如果数学把生命比作一条曲线,那不是平滑的上升,而是带着波动、回弹、短暂甚至持续的下滑——这正是成长的正常形态,生命之美就在于波动不会消失,在于当我们相信“我很特别,而且会越变越好”时,我们就拥有了终身成长的动力和能力。同学们,愿你们在康乐园的木棉花与猫头鹰之间,看见自己生命的独特纹理,也看见持续生长的无限可能。
同学们,愿你们在这里,遇见知识,遇见科学,遇见生命,遇见自己。愿我们在这里,一起为百年中大的新征程,续写新的故事。
衷心祝福每一位同学,心有所向,学以成人!
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