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关注过人均可支配收入,你一定会熟悉这四个名字: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工资性收入好理解,你身为打工人从老板或单位那里领到的工资,以及自由职业的报酬和福利。
经营净收入,一般针对企业主而言,是企业主生产经济活动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指将自己的财产交给其他人支配后的利息、房租、土地等回报收入,但要扣除相关费用。
转移净收入,主要指退休金、救济款等由国家、单位对住房的经常性转移支付。
有了这四项收入数据,我们可计算得到人均可支配收入里,有多少比例是工资、有多少比例是转移支付、又有多少是经营收入。
下图以北京为例,展示了基于当地《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里四项所占比例以及其变化情况。
最醒目的浅蓝色带(工资性收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已从2015年62.4%的峰值缓慢增长到2024年65.0%。
深绿色带(转移净收入)呈现先升后降的曲线,2020年达到22.2%的高点后逐渐回落。
浅绿色带(财产净收入)最高曾达到17%,2024年为14.3%。
而深蓝色带(经营净收入)始终在最窄幅运行,占比未超过3%,2024年度甚至只占1.2%。
这些色带的起伏变化,折射出北京经济转型与民生改善的深层逻辑。
工资性收入占比始终超过60%,印证了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典型特征。
2024年65.0%的占比虽较2015年下降1.6个百分点,但绝对值仍居主导地位,这源于北京高度发达的服务业体系——金融、信息技术、科研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已达47%,这些行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2018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后,传统批发零售业就业人员减少12%,但同期数字经济从业者增长31%,这种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其他收入渠道。
转移净收入占比的波动曲线精准反映了民生政策调整。
2020年22.2%的峰值对应着三年困难时期的特殊转移支付:当年北京率先发放消费券、提高养老金标准,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5.4%。
2021年后占比回落至20.6%,则与常态化社会保障机制相关——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达95%,医疗救助标准年均提高5%,使得转移支付从应急性向制度性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收入始终稳居第二位,说明北京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安全网。
财产净收入保持15%左右的稳定占比,背后是居民财富积累的质变。
北京住房自有率达70%,房价稳步上涨带动房产增值收益;同时人均金融资产持有量较2015年增长2.3倍,理财收益成为重要补充。
这种稳定性得益于资产结构的多元化:2023年居民投资组合中基金、保险等非存款类资产占比已达38%,较2015年提升17个百分点。
财产性收入的"抗跌性"在2022年尤为明显——当年工资增速放缓时,该项收入占比反而逆势上升0.8个百分点。
始终低于3%的经营净收入占比,凸显出北京作为特大城市的经济特征。2024年1.2%背后,是传统个体工商户数量减少21%,但科技型小微企业增长43%,"专精特新"企业户均营收达传统商户的12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