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输送系统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堵料、跑偏、撕裂、设备异常……这些老问题时常困扰着煤矿的生产效率与安全。过去,这些工作大多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不仅劳动强度大,识别效率也有限。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悄然渗透,煤矿输送系统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
AI物料与异常识别
传统的输送系统监控往往依靠定期人工巡查和固定位置的传感器。工人需要沿着传送带一路检查,靠眼睛看、耳朵听,甚至用手摸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这种方式不能说完全无效,但确实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一个问题如果没被及时发现,很可能演变成一次停机事故,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比如输送带纵向撕裂,如果不能实时发现,可能会导致整条带子报废,损失动辄数十万元。
而AI技术的引入,正在逐渐改变这种被动应对的局面。它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到”图像或“感知”振动,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发生了什么。通过安装在关键位置的摄像头和振动传感器,系统可以不间断地捕捉输送带的运行状态。这些数据被实时传送到后台计算平台,AI模型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时刻盯着屏幕,分析每一帧画面、每一段波形。
在物料识别方面,AI表现出令人惊讶的灵活性。它不仅能够识别煤炭中混入的矸石、铁器、木材等异物,还能对煤块的大小、分布均匀度进行实时分析。比如,如果系统发现某段物料流中矸石比例突然升高,可以及时提醒控制人员调整分选设备参数,从而提高煤炭质量。这种精细化管理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异常识别更是AI的强项。通过深度学习大量历史正常运行数据,AI系统能够建立起输送系统的“健康模型”。一旦出现偏离这一模型的振动、噪声或图像特征,系统就会发出预警。例如,托辊损坏前往往会出现特定频率的振动异常,AI可以在故障发生前几小时甚至几天就提出维护建议,从而避免非计划停机。
但这项技术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人工。相反,它更像是赋予了每位巡检员“火眼金睛”。系统发现异常后,会推送到相关人员的移动终端,附上现场图片、视频和具体位置信息。工作人员可以迅速定位问题,判断是否需要立即处理,还是可以列入后续检修计划。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既发挥了AI的持续监测优势,又保留了人类工程师的判断力和灵活性。
当然,技术的落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多变:粉尘大、光线变化无常、电磁干扰强,这些都对AI识别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实践中,工程师们需要通过特殊的防护设计、数据增强算法和模型持续优化来应对这些问题。有时候,为了解决某个特定场景下的识别难题,技术团队不得不在井下连续蹲守数日,收集各种工况下的数据。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AI物料与异常识别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升级,更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将传统的基于时间的预防性维护,逐步转向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护,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生产安全性。随着5G、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成熟,这类AI识别系统反应将更加迅速,甚至可以在毫秒级别做出判断和响应。
![]()
AI在煤矿输送系统中的应用
技术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AI在煤矿输送系统中的应用也还在不断演进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静悄悄的技术变革正在重新定义煤炭行业的运营方式,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