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笔记/
资深媒体人蓝婧: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变与不变
✍整理:姜鸥桐
编辑:许玉珍
蓝婧
红星新闻国内新闻主编。曾 走进中南海专访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实现地方媒体自采零的突破;深度报道C919国产大飞机研发,作为记者首个实操铁鸟试验台;带领团队首发“70万一针”天价药调查推动高价罕见病药入医保、、 等。
代表作品:
[1]《香港奶粉限购第一案》
[2]《起底“神医”胡万林》
[3]《还原毕福剑饭局真相》
[4]《释永信“私生子”户口调查》
[5]《广东官员跨省盗尸案》
互联网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又有怎样的新变化、新特点?众主流媒体启动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下,新人记者如何保持初心、做好新闻?
蓝婧个人照片
以下是蓝婧的分享。
2015年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纸媒已死”的声音此起彼伏。据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公开的数据,我国网民总数为6.7亿,而同年微信的月活跃用户量已达6亿,接近当时的中国网民总数,成为我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所在的成都商报深度部门率先以记者个人身份申请了一个新闻公众号,即「新闻马赛克」。
当时部门记者不足10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兼顾「新闻马赛克」的 新闻采写和运营。在团队不断的尝试下,不到一个月,我们获得了第一篇10万加稿件。其中,我采写的《毕姥爷当晚饭局真相独家揭秘》第一时间根据网传视频进行分析,独家采访到了事发饭局上出席者同时也是组织者之一,讲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稿件发布之后4小时内阅读量达到60万+,创下新闻马赛克的纪录,成为报社首篇获得新闻奖的新媒体原创报道。
后来我们推出了更多有影响力的报道,如 2015年两会期间,首次作为地方媒体走进中南海,专访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独家对话释永信母亲,回应私生子传言 等,「新闻马赛克」迅速走红,同行纷纷猜测背后是由哪家媒体在运营。
与此同时,2016年社会化内容平台疯狂扩张,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斥巨资扶持和激励内容创业者,争相抢占自媒体资源,致力于建设内容生态。今日头条继2015年推出“千人万元”计划后,于2016年宣布拿出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腾讯推出“芒种计划”,对深耕优质原创内容的媒体和自媒体给予全年共计2亿元的补贴;百度推出百家号并面向所有作者开放,2017年将累计向内容生产者分成100亿......
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新闻媒体有消亡也有新生。2016年12月31日,《京华时报》和《东方早报》最后一期刊发。不同的是,前者已决定于次年1月1日休刊,许多人感叹“京华已成烟云”。后者则获得上海国资委6.1亿元战略入股,由原团队打造澎湃新闻,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先行者。红星新闻在此背景下开始筹备。
2017年,红星新闻正式上线,由新闻马赛克原班人马负责运营;2018年,红星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2019年,红星新闻客户端6.0版上线,同时频道制改革正式启动。这意味着红星从一个部门的尝试,进阶为集全报社之力共同打造的新媒体。
今天的红星新闻,以原创、深度、评论为核心竞争力,构建起“一端”“四微”多媒体的传播矩阵。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2021年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红星新闻入围“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2024中国应用新闻传播论坛上,红星新闻和《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新京报》调查新闻部等一起被评为“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这些年来,红星新闻不断在国内重大热点新闻中取得独家突破,推出优秀的深度报道,如首发;;首发“70万一针天价药”促使该罕见病药进入医保;、卧底直击贩婴现场、等。
红星有三个关键词“态度、深度、温度”,始终坚持专业、克制与人文关怀,正是这些坚守,让我们的深度报道不忘初心,走到现在。
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主要呈现出以下变化。
新闻报道战线的后移
“对新闻挖掘的深度,在于记者离现场到底有多近”。这句业内名言强调新闻记者要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成都商报也有一句老话:“新闻发生了,商报在现场。”而在新媒体时代,对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现场”的定义发生变化,记者可以通过分析事件现场视频等资料,电话联系、采访相关人员,在到达现场前的第一时间获取消息。
比如去年梅大高速荼阳路段发生塌方,在条件不允许到达现场的情况下,记者韦星通过在当地资源,联系到当时在高速路上跪地救人的黄建度。与其进行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访谈后,我们写出了《凌晨,跪在梅大高速上的男人》这篇刷屏的人物特写报道。
在2020年疫情报道时,我们同样充分发挥了后方电采的作用,对于一些需要迅速操作的网络热点,尽量由后方记者第一时间进行电采,包括一些网传信息的第一时间核实。
但这并不代表赶赴现场变得不重要。
相反,后方电采是为了让武汉一线记者有更多精力到现场,做出质量更高的深度稿件。特别是在现场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后方记者的资料搜集和信息整合,为前方记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方向。比如我们从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个体抗疫等多个角度策划并推出了“疫鉴”系列深度报道,该系列大部分文章由前方记者深入新闻现场调查完成。
深度报道队伍的变化
在进入报社深度部门前,我在时政要闻部做了两年的本地记者。那个时候,想要做深度报道,如果不跑上几年社会新闻,连入门资格都没有。
但如今,很多媒体都有年轻记者直接操作深度报道。如果你在学生时代有过媒体实践经验,特别是跟着深度报道记者操作过几篇深度稿,会比当年容易得多。
比如2021年郑州暴雨,我们是国内首个对预警系统进行追问的媒体,我们首发的,与次年国家应急管理局的调查结果高度吻合,被业内称为“全国媒体在郑州暴雨中最好的深度报道之一”。这篇报道是我带着当时的实习记者陈怡帆操作的,报道的基本架构都由她本人搭建,现在她已经是南方周末的资深法治记者。同年7月,我们独家采访了郑州暴雨事件中失去女儿的“雨衣爸爸”,并于年底推出独家专访。这篇报道的主笔则是当时还是实习记者的蔡晓仪,现在也已经成为红星优秀的骨干记者。
“雨衣爸爸”(图源:红星新闻 )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年轻记者只要肯努力,会有更多机会在深度报道实践中进行充分锻炼。但同时,由于资深调查记者的大量流失,当下的媒体中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出现较大的断层,在年轻记者培养和接班上,需要媒体更加重视。
从“独狼”到团队化
在我的从业时期,深度调查记者大都习惯单打独斗,优秀的记者大多是“独狼”——从联系采访资源到最后成稿都由自己完成。以胡万林非法行医案为例,在2013年胡万林被捕后,没有人采访到他被羁押后的情况,我通过资源联系到知情人,突破胡万林曾被关押时监狱的狱警,最终说服了对方,在监狱中对胡万林的狱友进行了独家对话。
现在我们的年轻记者,在面临重大突发或重点策划时,都是整个团队给予支持。仍以2020年疫情报道为例,当时疫情之初,我们只有三位记者在武汉现场,面对繁多复杂的疫情信息,前方难以判断哪些是值得关注的。这就需要后方记者通过团队配合共同收集资讯,梳理脉络,把控全局,为前方记者提供方向和思路。
报道战线的后移,也对团队化采写提出更高要求。后方团队需要寻找独家视角和突破点,比如疫情后期我们继续关注重症病人、复阳者、痊愈者、滞留者等多个群体,并以之为视角操作系列报道,深度呈现不同防疫时期的新形势、新需求,让更多的声音被听见。
总之,选择实地突破还是后方采访,独狼还是团队,主要还是取决于对具体新闻的操作需要的选择。
有些同学认为,来媒体实习就是想做深度报道、做调查新闻。前面提到过,如今年轻记者确实有更多机会进入深度报道领域,但是到达现场后如何找到并突破关键人物、如何在现场获得有效信息等做深度报道需要的能力,都要从基础锻炼做起。我建议,同学们要保持平常心对待深度报道。
来实习的同学,我会给ta三天时间感受做新闻的状态,最少实习一个月,从做热点新闻开始。实习也必须是到报社和记者团队在一起,一般不支持线上实习。
发现、联系事件现场第一位目击者进行电话采访,从而第一时间发出报道,这不是仅靠打几个电话或者在网上留言就能实现的小事。有一小部分同学可能打了几百个电话也采不到信息,心理压力非常大,挫败感也很强。
对于实习生,我最看重两点。第一,是对新闻本身的原始热情,只有它才能支撑你继续走。第二,态度大于能力,对新闻事件不敏感,态度懒惰不端正,性格纠结,这并不适合做新闻。如果你对新闻有同理心、好奇心,态度端正、努力,那么之后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通过这两方面克服它。
Q :做了很多突发和深度报道后会产生疲惫感,怎么克服?
A:我认为这是普遍现象,保持好奇心和同理心、在工作中自行调整报道题材,这些能帮助记者克服疲惫感。
首先是好奇心。虽然我们常说“天下没有新鲜的事”,但是同样是发生火灾的新闻,背后原因可能不一样。消防通道堵塞、电瓶车爆炸……记者到达现场之后会发掘新的细节、新的问题。当类似事故或灾难发生,保持作为新闻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造成严重伤亡”,就会永远对新闻保持热情。
其次是同理心。当类似的事故发生后,作为记者,“我”的内心会感到非常不平静。即便不能杜绝此类现象,但是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呼唤更多人关注,呼吁相关部门严查乃至提出预案。怀着这样的心情,就会在新闻中源源不断找到“新鲜感”。
最后,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进行调节。比如做一段时间热点新闻之后,可以更换题材,深度报道和热点报道长短结合,帮助自己脱离疲惫感。
但我认为核心依旧是记者对新闻本身的追求和热情。天然的追求真相、帮助弱势群体争取更多公平正义的心,是本源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事件本身报道的基础上分析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到解决此类现象的方法,疲惫感是有可能被克服的。
Q :是否要与受访者保持联系?
A:对于一些重点选题,你能够预料到这个人值得长期跟踪,可以把对方当成朋友来对待。如果你有很多需要长期联络的人,可以根据报道重点和事件性质,分门别类记录受访者信息,比如重要时间节点、受访者生活状况等,并进行定期联络。当然,也有一些记者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某个受访者,想知道 ta 最近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平时就会联络和问候。
Q :在要求报道速度的前提下,只采访到单一信源、无法做到三方交叉验证怎么办?有多方信源时如何选择?
A:第一,对于单一信源,如果是非精确的主观评价,比如“性格友善”,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涉及到具体事实信息,比如“一年前曾经打伤过一个人”,就必须有权威的信源。
第二,事实层面,必须明确核心事实是否存在,多方交叉验证就是必须的。比如先前的“秦朗丢作业本”事件,如果仅采访了博主本人,而缺乏多方求证,那么最后做出的报道就有可能成为“假新闻”。
如果你采访到某事件的一位目击者,那么ta提供的信息能否和另一个目击者形成验证,能否和当事人亲属或相关部门形成验证?比如有人在网上爆料“高铁买不到卫生巾”,为了明确事实,我们需要向爆料人确认其动车票、乘车路段,并通过高铁app核实车次信息是否存在,向所属铁路局核实是否提供卫生巾等。
如果其他媒体对该事件的相关信息已经有所报道,也不能默认其信源一定值得信任。如果过度依赖同行的信息,作为记者的价值就无法体现了,还是需要自己验证核实。
第三,在信源的选择上,主要考虑信源和事件的紧密程度。联系越紧密,可信度会越强。例如当事人亲友的信源相对来说比普通同事更高,当然也不能完全相信“可靠信源”提供的信息,还需要对多方信息综合参照。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系列统筹|甘煜敏 孙 然
值班编辑|江语墨
编委|潘奕忻
运营总监|叶沛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