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自然灾害,人们往往先想到旱灾、洪水、火灾,却很少关注极寒天气。即便在全球变暖、高温频发的当下,极寒似乎很遥远,但中国历史上,曾因气候变冷爆发过一场灾难,给国家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冲击。
![]()
气候变迁:不全是人类的 “锅”
现代气象学发现,地球气温并非恒定,而是呈周期性变化。很多人会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造成的 —— 近代工业发展、大量燃料使用产生的气体,确实让全球变暖,但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人类活动能影响气候,却不是唯一原因,大自然本身的变化才是关键。
学界普遍认可两个核心影响因素:太阳光线和地球轨道。
太阳光线抵达地球前,会被大气层削弱 —— 大气层像 “保护层”,既能隔绝有害射线,又能留住部分热量;进入大气层后,空气中的颗粒物(如火山爆发喷出的物质)还会吸收或反射阳光,进一步影响地面接收的热量。这些因素的变化(比如某次全球火山爆发,颗粒物覆盖地球),都可能导致地球降温。
地球轨道并非完美圆形,而是椭圆形。受周边行星引力影响,地球轨道会轻微偏离,加上与太阳距离的变化,长期累积下来,地球接收的太阳能量会明显改变,最终引发气温波动。
其实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很有限:如今的全球变暖,是建立在地球本身处于 “温暖期” 的基础上;若处于寒冷期,即便重工业规模翻倍,也很难逆转降温趋势。正是这些自然因素,主导了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也深刻改写了人类历史。
![]()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气候变冷对社会产生了关键影响,前三次虽有冲击,但远不及第四次剧烈。
原始人类时期:当时处于寒冷期,先民为了不被冻死、饿死,靠打猎获取食物和兽皮御寒,住洞穴保暖。后来气候转暖,冰雪融化、万物生长,先民才走出洞穴,在平原发展农业 —— 农业的稳定性让人口增长,人类逐渐步入文明。
南北朝时期:气候再次变冷,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压力骤增(生产力低、物资匮乏),原本靠中原王朝 “给物资换和平” 的模式难以为继,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扰,引发 “五胡内迁”。这虽促进了民族融合,却也导致中国长期战乱,百姓深受其害。
北宋时期:气候变冷让原本适合建都的长安(今西安)因干燥、严寒不再宜居。最终,宋太祖赵匡胤与群臣商议后,将都城定在开封,避开了长安的气候劣势。
明末 “小冰河”:最致命的一次气候灾难
前三次气候影响尚在可控范围,而明朝末年的 “小冰河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骇人的气候灾难 —— 当时降温幅度远超以往任何朝代。
![]()
有多冷?
清初历史学家谈迁的记载,能侧面反映明末的严寒:北运河 11 月初封冻,次年 3 月中旬才解冻,比现在华北河流的封冻时间多三分之一;1654 年(小冰河末期),吴江运河冰厚达三尺,朝廷需调军队破冰,即便如此,船每天最多只能走 3-4 公里。而明末处于小冰河最寒冷的阶段,情况更严重 —— 连常年温暖的广东都接连降雪,牲畜和农作物大量冻死,北方灾情更是触目惊心。
灾难连环爆发
持续低温引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
饥荒与旱灾: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的庄稼被冰雪摧毁,次年又爆发大旱,农民颗粒无收,只能靠吃草皮求生。据统计,气候最冷时,华北三个月就有近千万人死亡。
鼠疫蔓延:旱灾导致老鼠大量繁殖,鼠疫先在山西爆发,迅速蔓延至北方各省。《明史》记载,当时北京城 “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仅登记的死亡人数就超 20 万,到李自成大军抵达时,北京已成 “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 的鬼城。
王朝崩塌与政权更迭
![]()
天灾还动摇了明朝的统治根基:古代人认为 “天灾对应帝王德行”,即便逻辑错误,百姓仍将灾难归咎于皇帝;而明末几位皇帝疏于救济,让更多人死于非命,民众不满情绪爆发,最终 “闯王” 李自成举旗起义,推翻了明朝。
北方的女真族(后金,清朝前身)也受严寒影响 —— 东北本就寒冷,小冰河时期生存更难,加上称霸野心,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直接走上反抗明朝的道路。
这场小冰河灾难,引发饥荒、瘟疫、战争等连锁反应,上亿人丧命。若没有这次灾难,按当时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或许早已超过 20 亿。它也提醒我们:在大自然的气候变迁面前,人类仍需保持敬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