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正在中国上演一场“南北分裂”的戏码。北方生猪价格已经跌进“6元时代”,而在南方,你走进超市或者菜市场,猪肉的标价却还稳稳站在28到32元每公斤。这不是简单的区域差价,而是一道横跨半个中国的价格谜题——背后藏着供应链的深层矛盾,也暗涌着消费变革的浪潮。
当社交平台上有人自嘲:“猪价都6元了,我还是吃不起猪肉,是我不够努力吗?”——这个问题看似调侃,实则尖锐。我们需要拨开价格的迷雾,去看一看,从养猪场到我们的餐桌,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传统的猪肉供应链,是一条漫长且层层加码的路径。一头猪要变成柜台上的猪肉,至少要经过猪经纪、猪贩子、屠宰场、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五个环节起步。每一个环节都在加价:信息费、运输费、垫资成本、代宰费、批零差价……累积下来,一公斤在北方原本13.82元的生猪,到了南方超市,价格直接翻上28元。
这种冗长的流通链路造成了 "产区贱卖、销区贵买" 的怪象。比如新疆的外三元生猪一斤才6块多,而到了广东,同等品种的生猪收购价就接近8块。更关键的是,北方产能过剩、低价运行的局面,很难通过现有供应链真正惠及南方终端消费者。有供应链企业做过测算,如果直连猪场和一批商,每头猪至少能省下30到60元,但这样的优化,目前仍是少数。物理距离也在加剧这场“南北割据”。受制于冷鲜肉500公里的运输半径,北京的猪肉大多来自河北、山东,而广东则依赖湖南、广西供应。所以当北方猪价因产能过剩一跌再跌,南方却因运输成本、地区性惜售和心理预期,依然维持着价格刚性。
也有人会说,“现在的猪肉没以前香了”。这背后其实是规模养殖不得不做的取舍——行业拼命把每公斤成本压低了10块钱,风味也就相应做出了让步。而这种取舍,恰恰在南北市场获得了不同的回应:北方消费者更看重价格,你能不能便宜点再便宜点;南方则有一批人,愿意为“小时候那种肉香”支付溢价。所以南北差异,差的不仅是价格,还是选择逻辑。要便宜,还是要好吃?北方重性价比,南方开始讲品质、讲风味、讲价值。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消费市场的自然分级。
像“零号土猪”这类品牌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做品质的价值重构。它们坚持山林放养、生态养殖,不用化学激素等科技狠活来降低养殖成本。以至于,在不少华中地区超市的专柜或者线上平台上,这类猪肉价格确实比普通冷鲜肉贵一点,但复购率却能高达68%。这说明什么?说明有一部分人,已经悄悄完成了从“买便宜”到“买价值”的消费转变。
所以再看“6元 vs 32元”,早已不是同一个价值纬度上的竞争。一边是极致效率控成本,另一边是品质升级做价值。它们平行发生,服务不同的人,也满足不同的期待。未来的猪肉市场,大概率不会统一价格、统一口味。它会持续分化,6元的猪有它的活法,32元的肉也有它的道理。所谓现代化,从来不是让所有人都吃上一模一样的猪肉,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那一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