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碳排放的公平之辩到应试能力的精准提升,从诗词歌赋的心灵浸润到纸桥制作的匠心凝聚,四场特色课堂串联起夏令营的第四天,引领学子在思辨中拓展视野,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人文中涵养情怀。
陈启航老师以一堂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课程,带同学们揭开碳排放权背后的复杂图景。课堂以小组思想实验为起点,围绕 “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资源分配” 展开热烈讨论,逐步聚焦全球碳排放公平性这一核心议题。
陈老师强调,各国需承担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分配碳排放权时必须兼顾自然条件、人口规模等多重因素。而中国在这一议题上的立场与实践尤为亮眼:既坚定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又主动肩负起超越自身发展阶段的减排责任,以“中国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智慧与力量。
“学得好不等于考得好”,王朋佳老师以此为破题点,为同学们奉上一套系统的应试方法论。课程从四个维度层层展开:时间分配上,根据各科目大题参考用时指导学生根据节奏灵活调整;做题战略上,提出 “灵活取舍、稳中求胜、整体推进、局部跳跃” 的实战技巧;在心态习惯上,针对 “考试犹豫”“考后内耗”等常见问题,强调心态稳定的关键作用;在具体战术上,拆解思考量少且作用大的应试技巧,结合高考真题帮助理解。
这堂课对准高三学生来说尤为珍贵,许多同学都在课堂上结合自身痛点记录要点。课后,不少同学表示对考试时间分配更有把握,学会了在难题与易题间合理取舍。
在理性的思辨之余,黄孜泓老师的诗歌鉴赏课为同学们开辟了一片诗意天地。课堂伊始,一段复原孔子与弟子论诗场景的视频,让“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训穿越千年,引发同学们关于 “快节奏时代为何读诗” 的深层思考。
以此为引,黄老师带领大家开启跨越千年的诗歌之旅:从魏晋风骨到唐宋气象,从山水景致的描摹到苏轼与黄庭坚的知己情谊。一个个诗歌背后的故事,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处世智慧。
沉浸式赏析后,课堂转向现代诗创作,同学们执笔写下心中的情感与志向,让诗歌成为映照内心世界的镜子。正如课程结语所言:语文不止于考试,更通向诗意人生。
作为本次夏令营历时12小时的大型项目,纸桥制作进入收尾阶段。在最后阶段,同学们专注于加固连接点、搭建桥塔与吊索、装饰桥面并完善说明。一座座独具创意的纸桥渐露雏形——“人民大桥”“长江大桥”“跨海大桥”……纸桥静静地陈列着,等待胶水固化后,它们将迎来最终的承重挑战。
这些纸桥不仅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巧思,更承载着同学们的汗水与期待。两天后的承重比赛上,它们将在压力测试中展现结构之美与协作之力,绽放属于青春的光彩。
当夜幕降临,夏令营第四天的帷幕缓缓落下。从全球视野下的公平思辨,到考场实战的策略精研;从千年诗韵的心灵涤荡,到巧手匠心的结构搭建——今日,学子们在思想碰撞中丈量世界的广度,在方法习得中磨砺前行的锋芒,在人文浸润中涵养精神的厚度,在实践锤炼中凝聚协作的力量。
明日,当纸桥承载起重力,我们仿佛看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匠心在细节处闪光;当对碳排放权的思考沉淀为智慧,那份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的担当,正是时代所需的精神脊梁;当诗意融入生活,我们更懂得如何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澄澈与对乡土文化的深情。
愿怀集一中的学子们能够怀揣思辨的星空,紧握策略的笔墨,珍藏诗意的心灵,秉持匠心的精神,让今日的收获化作明日腾飞的翅膀,飞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