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整理旧书,偶然翻到高中语文课本。
泛黄的书页停在《滕王阁序》那一课,空白处还留着当年用荧光笔划的考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忽然想起同桌曾嘟囔:“背这么多典故,王勃写文章不累吗?”
那时的我们只顾着圈画“高频考点”,却未曾读懂字句间的山河浩荡、人生苍茫。
今年暑假,一本《王勃的大唐盛宴:滕王阁序逐句精讲》让我重遇这篇少年时“最熟悉的陌生人”。作者苗大石曾是央视导演,如今用 6000 万播放量的爆款解读经验,带我们逐句拆解 773 字的千古绝唱。
没有学术术语堆砌,只有娓娓道来的文化故事——原来我们当年赶路太急,错过了那么多风景。
01
给中小学生和家长:
一篇胜百篇的古文通关秘籍
“妈妈,为什么‘爽籁发而清风生’的‘籁’字带竹字头?”孩子指着书问我。
翻开第 107 页,苗大石这样解释:古人把声音分三级——风吹孔洞是“地籁”,丝竹乐器是“人籁”,天地自然之声是“天籁”。而王勃笔下宴席上的箫声,正是穿窗而过的清风般的地籁之声。
这样的细节在书中比比皆是。全书用 49 处典故、24 个成语织成一张知识网:
“襟三江而带五湖”藏着当句对的修辞密码;
“龙光射牛斗之墟”用夸张手法点亮宝剑传说;
“旬休”二字背后是唐代官吏十天一假的制度……
许多孩子暑期恶补文言文,苦背百篇却难提分。其实中高考命题越来越活,像去年全国卷考“名词作状语”,正源于“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二字活用,让城池如雾弥漫,人才似星飞驰。
精读这一篇,相当于直接安装了文言文语法模型,随便考试怎么命题,你都能从模型里直接调用。
02
给传统文化爱好者:
一场治愈人心的时空对话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写下这句时,王勃正经历人生至暗时刻。
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怒斥“歪才”,逐出长安;后因私杀官奴获死罪,连累父亲贬官交趾。26 岁的他南下探父途经南昌,衣衫落魄赴宴,却在酒酣耳热时提笔写尽盛唐气象。
苗大石带我们走进这场盛宴的幕后: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何止是豪言?这是父亲被流放后的自我激励;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是看透苦难却拒绝沉沦的宣言;
当韩愈赞它“读之可以忘忧”,不仅是夸赞王勃的文采,更是敬这份在绝境中捧出“青云之志”的生命力。
书中夹着的宣纸字帖折页,印着文徵明手书《滕王阁序》。指尖抚过“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的墨痕,忽然懂得:语文课本里冰冷的必背篇目,原是古人滚烫的人生注脚。
03
给计划出游的旅人:
带着文化地图去旅行
“在滕王阁背序免门票”的攻略小红书传疯了,但多数人背完就忘。
《王勃的大唐盛宴》则像随身文化导游,让你看懂门道:
登阁望赣江,知“星分翼轸”是用二十八宿定位洪州;
见“鹤汀凫渚”湿地,懂汀、渚、岛、屿的地貌差异;
翻到附赠的《滕王阁宴会图》折页,南宋赵伯驹用青绿山水复原王勃赴宴场景……
更惊喜的是地理冷知识:
“控蛮荆而引瓯越”的“荆”,原是因避秦始皇父亲名讳“子楚”,将“楚”改称带刺的“荆”……
下次去南昌,与其挤在阁楼拍照,不如坐在江边长椅,读读“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初唐的霞光便穿过 1300 年,落满衣襟。
合上书时,封底齐白石绘制的王勃画像映入眼帘。
这个 6 岁能文、16 岁当官、27 岁陨落的天才,正隔着时空,向我们传递中文的浪漫。他笔下那些曾被我们标记为“考点”的文字,终在岁月里长成支撑普通人的力量:
失意时想起“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晨的太阳错过,夕阳依然值得奔赴;
浮躁时默念“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心事再重,不过天地一蜉蝣。
这个暑假,无论你是在书桌前备战中高考,在山水间寻觅文化印记,还是在生活中负重前行,这场大唐盛宴终会告诉你:
浪漫的不是语文,是困顿中仍仰望星空的人间。
裸脊锁线装帧可平摊阅读,内附:
文徵明书法折页 + 赵伯驹《滕王阁宴会图》
原价¥69.8,新书首发,限时暑期价¥45
编辑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