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蔡锦接连做了几个个展,从上海老洋房到北京华尔道夫酒店,个个别具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色彩,以及绘画题材上的延展。黄色,这是近年新作中显著的变化,也是艺术家的有意为之。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红色是蔡锦的色彩,由无数缠绕着的线团凝聚而成的美人蕉,表面脆弱内里刚韧。这样的特质与艺术家给人的印象相似,柔弱外表以及缓慢絮语之下,有着一颗内核强大的心脏。
作为自20世纪90年代便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艺术家,当女性艺术家还未引起足够关注之时,蔡锦便产生了极强的主体性意识。恰如她对当下的自己的内观,正是色彩变化的主因。2025年9月在蔡锦空间的个展,以小而精的方式,回溯、剖析、品读当下的蔡锦。
蔡锦最新个展的题目很有意思——蔡锦&蔡锦空间,两个名字不仅仅指代艺术家以及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彼时作为工作室的蔡锦空间
蔡锦个展“蔡锦&蔡锦空间”
2025.9.6-9.30 蔡锦空间
蔡锦成名较早,1991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研修班毕业,便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首个个展“蔡锦油画作品展”。1997年起旅居美国10年,即便语言不通,作品依然可以在全球美术馆转了一圈。在女性艺术家这一标签遇冷的彼时,她已经被国际艺术界接纳。
蔡锦空间最初是艺术家在798的工作室,2020年7月改为非营利空间。恰如2005年起用自己的工资和画资设立蔡锦奖学金,成立空间只是为了让更多艺术家有自由创作的机会。空间至今展出135位艺术家作品,这是蔡锦与蔡锦空间的首次“合体”。
蔡锦个展“蔡锦&蔡锦空间”
2025.9.6-9.30 蔡锦空间
矗立于蔡锦空间门口处的巨大白色机器,1956年由德国人设计,已经成为空间的标志。数条红色、黄色、白色的软管缠绕着机器,垂悬的部分“连接”到曾经被蔡锦作为卧室、起居室、画室的各个房间,让蔡锦空间成为一个特殊的腔体。
这不是蔡锦第一次使用软管创作,该素材最早出现在2021年11月,彼时她刚刚离开医院。这些医疗过程中常见的导管,与干枯的树枝连接并产生新的“脉动”,艺术家将这一过程视为“重新注入生命”。
蔡锦个展“蔡锦&蔡锦空间”
2025.9.6-9.30 蔡锦空间
蔡锦《树枝和软管》
布面油画 50×40cm 2023
蔡锦《美人蕉42》
布面油画 35×25cm 1993
对于“生命”一词,蔡锦有自己的理解。1990年回到老家看到枯萎的美人蕉,突然着了迷,自此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母题;2008年重启“风景”系列,已然从早期具象的风景变为内心的风景;2020年5月,学生送来很多牡丹和芍药,自此开启“花神”系列。
所有偶然的转折,都与艺术家个体有着必然联系。如血般炽热的美人蕉,枯萎的形体内被艺术家层层缠绕的笔触,撑起生命的精神内核与铮铮铁骨。这种力量是蔡锦与生俱来的,此次展出的30年前的早期人物作品中,便可看到相似的笔触。
蔡锦个展“蔡锦&蔡锦空间”
2025.9.6-9.30 蔡锦空间
这是蔡锦惯常使用的方法,用一种小圆弧笔触,一点点“编织”画面。这一方法在此次展出的素描中,展现得更为清晰。艺术家喜欢画素描,一颗小小的瓜果,被无数黑色的线缠绕,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交织在白色的纸上,这是无数生命瞬间汇聚而成的物理实体,是时间印刻下的艺术家的精神力量。
蔡锦《梨子》
布面油画 24×34cm 2019
蔡锦《柿子椒》
布面油画 80×60cm 2025
熟悉蔡锦的人不难发现,这种方法的选择与艺术家性情浑然一体。感受型艺术家,她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正是基于这种特质。这样高度的统一性,不仅让艺术家在创作时感到放松,灵感随着线条自然涌现;也让观者看到心手合一中,蔡锦笃定且强大的内在。
这种特质在“风景”系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与美人蕉有具体的物象参照不同,“风景”系列是没有预设的,在笔与画布接触的刹那,艺术家生命中的某种情绪重启。绘画这种极其耗费精神力和体力的事情,却是最让蔡锦放松的。在那些像毛线团般缠绕、蔓延的弧线与圈圈中,节奏和色彩渐渐涌现,这一切让她感到轻松与自由。
蔡锦个展“蔡锦&蔡锦空间”
2025.9.6-9.30 蔡锦空间
蔡锦《landscape 378》
布面油画 230×220cm 2025
蔡锦《风景376》
布面油画 50×70cm 2024
黄色,这是蔡锦近年创作中最明显的变化。“它不像阳光那样刺眼,却带着一种柔和的明亮,像是从时光里缓缓渗出的温暖。”蔡锦对《艺术栗子》说。她惯用的红色此时也发生了变化,血般的炽热渐渐褪去,生命不再只是纠缠和激荡,还是破晓的曙光。
进入耳顺之年,总在“奔跑”的艺术家也开始慢了下来。回到曾经的工作室——蔡锦空间,蔡锦形容这是一个“时间的故事”,也是作品与艺术家共同留下的生命之旅。
他们眼中的蔡锦
刘骁纯
这种微观结构的美很像中国诗词的字链词链之美,一种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通的美。它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话,“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蔡锦的笔墨平淡,朴素,自然,没有硬做的斧凿痕,是真的心里画。
蔡锦《风景43》
布面油画 40×40cm 2013
高名潞
在很多人眼里,物只是载体,它们被动地表达人的精神意念。说好听叫“象征”,象征其实是对物的贬低和对人的赞美。但是,蔡锦不这样认为。蔡锦把她对水、树、屋、花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一笔笔倾注到画面之中。她沉浸在“一种神经牵引着,好像完成一张作业(的状态)之中”。
殷双喜
蔡锦和我们现在所谓的观念性画家的区别,一类画家画出自己对生命的感受,一类画家画出对生命的解释,这就是我们说的知识型画家和感觉型画家。蔡锦是比较纯粹的感觉型画家。
蔡锦个展“蔡锦&蔡锦空间”
2025.9.6-9.30 蔡锦空间
蔡锦《风景371》
布面油画 230×190cm 2024
范迪安
我多次用了“渗透”一词,我把它看作是蔡锦油画创作的一个特征。由于她的画很有一种表现风格,人们容易认为她是一个激情外倾的画家。但从她的作品整体观察,她实际画得厚重而不艰涩,豪放恣意而不虚张声势,她不是表现感觉而是渗透感觉。渗透是一个缓慢但坚实的过程,是一种将感觉落实在具体的造型语言上而非游离的状态。蔡锦坚持了这份修炼,她就获得了对油画艺术的切实领悟。
张颂仁
对于蔡锦,我又想到她对植物的迷恋。很有意思的是,植物有单性,也有双性,它既有花蕊,它也可以播种,可以自己繁殖。在这一点上,蔡锦关注的生命体的演化,通过植物来表述,已经绕过了女性主义和性别政治的很多盲点。
蔡锦个展“蔡锦&蔡锦空间”
2025.9.6-9.30 蔡锦空间
蔡锦《landscape 379》
布面油画 230×220cm 2025
岛子
从1990年开始,蔡锦摒弃了男性视角的观念跟进,转而在生存论的深层盲视网点上,探求女性本质和语言的象征秩序,最终逸出被欲望化了的自然女性的镜像。
王端廷
蔡锦的这些绘画非常适合用格式塔心理学,以及精神心理学的方法和视角来解释和分析。中国很少有批评家采用精神分析学方法进行艺术批评,这也许与中国当代艺术界缺少这类创作有关。蔡锦是一位把女性心理转化为视觉图像,并将女性特质发挥到极致的艺术家。
高岭
今天来看,大部分画家最终还停留在改善和改良画面形象上,少数很优秀的艺术家是提升和蜕变的。蔡锦是蜕变型和不断提升型的,准确说像蚕脱茧这样,是有本质不同的。
蔡锦个展“蔡锦&蔡锦空间”
2025.9.6-9.30 蔡锦空间
蔡锦《风景374》
布面油画 50×70cm 2024
朱其
如何让花卉题材绘画具有现代性,蔡锦已经给出了答案。很难想象用宣纸画出蔡锦的这种感觉,它是达不到的,包括中国画的颜料也是达不到的,必须要用麻布、油画、丙烯之类的材料。虽然她运用的是西方的绘画材料,但是在绘画的感觉上还是有中国写意或者诗性的东西。蔡锦把现代主义的表达在花卉这个题材上做得比较彻底。
杨卫
蔡锦不但能控制画面,而且能让画笔随心游走。她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与纠结中,把这种情绪转换成了艺术资源与创作能量。能把自己的小痛苦无穷放大,最终转换成揪人心肺的艺术语言,这样的艺术家确实不多。蔡锦是感受型的艺术家,我觉得非常准确。
蔡锦《风景386》
布面油画 80×60cm 2025
唐冠科(John Leon Tancock)
蔡锦的“风景”系列是心中的风景画,是她在画布上花了无数时间、凭直觉任由画笔牵引的结果。这样毫无目的的创作过程,好似在幻想中的一片风景中散步,给了她本人极大的乐趣。她非常惬意地陶醉在自己的绘画过程中,创作完的作品展现了她在重新找回自信及生活乐趣的同时,所进一步达到的愉悦的精神境界。
文字|顾博、张火火
摄影|蔡锦、艺术栗子
张丹丹、黄冰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